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胡佳之妻曾金燕:萨哈洛夫奖致谢辞




萨哈洛夫奖致谢辞

尊敬的欧洲议会议员,各位关注和努力推进人权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

非常感谢欧洲议会把2008年的“萨哈洛夫思想自由奖”(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颁发给我的丈夫胡佳。由于目前胡佳仍然被关押在监狱,我们的通信受到审查,我们见面时隔着玻璃的通话也被监听,胡佳和我没有机会直接讨论他获奖一事。2008年11月21日我去北京市监狱访问他时,我们分别事先受到警察的警告:不能谈论萨哈洛夫奖一事,否则隔着玻璃通过电话的交谈会被立即切断。

不过,国保警察在我与胡佳见面前,把胡佳获得萨哈洛夫奖一事告诉他,力图说服他放弃萨哈洛夫奖,并为胡佳与他的父母安排了一次单独见面,要求胡佳的父母就此做胡佳的劝服工作,此外还要求家属发表公开信,承认胡佳是罪犯不配得奖。我分别从国保警察和胡佳的父母处了解到,胡佳得知他获得2008年度的“萨哈洛夫思想自由奖”时,说了下列的话:“国保警察是不是给了你们很多的压力?……我的人权工作做得还不够多,也许他们(欧洲议会)考虑了我在环保领域和艾滋病领域的努力……这个奖项对中国非常重要,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证明我是正确的……”他也在见面时隐晦地对我说:“相信我,(无论怎样的重压),我(的信念)都不会改变。”

胡佳入狱将近一周年,我的护照被没收不能参加欧洲议会此次颁奖典礼和20周年聚会,实在遗憾。替胡佳写这份致谢辞,既让我感到不幸,又让我感到荣幸。中国如今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开放的时代,但是我们许多同胞,和我的丈夫胡佳一样,依旧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言论被打压乃至囚禁监牢,这是我们当下的悲哀与痛苦。幸运的是,世界各地的朋友一直没有忘记我们,我收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成百上千的明信片、问候卡、电邮。欧洲议会也以把2008年度萨哈洛夫思想自由奖颁给胡佳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人权的关注与支持,表达了对中国维权人士的努力和奋斗的肯定。

我认为,这个奖项是颁发给中国所有的维权者以及他们遭受磨难的家人的。不管政治环境多么恶劣,在中国,始终有一批良心之士,孜孜不倦地追求司法公正、社会正义。在漫长和艰难的维权道路上,这些维权者和他们的家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被压制、被孤立、被解雇、子女被迫失学或失业,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被殴打、被构陷入狱、甚至被驱逐出境……他们当中,有记者、有作家、有律师、有自由职业者、有教师、有普通企业职工、有许许多多的农民和小商贩。中国庞大的上访者群体,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为此,我遵从胡佳以前对我表述的意愿,他曾经多次希望成立维权者家属支持网络,在目前无法做更多工作的情况下,我决定将胡佳的5万欧元奖金捐出作为启动资金,成立支持维权者家属的基金会,致力于缓解维权者家属们所承受的苦难。相互支持,共度难关。

胡佳被判刑入狱时,曾经有媒体的朋友问我:胡佳究竟做了什么,导致他被判刑入狱?我思索了片刻,回答道:如果说他真的做了什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他坚持说了真话。是的,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前辈,在环保、艾滋病、维权领域和六四伤残者、难属救助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做了非凡的工作,使得一大批弱势群体受益。胡佳不是圣徒,他只是怀着一颗孩童般纯真又关切的心,把他所见所闻如实地说出来,并且忘我地无畏地投入到需要他的每一份工作中。2001年,当艾滋病在中国还是一个禁忌话题的时候,当艾滋病疫情是“ 国家机密”的时候,冒着被警察追捕的风险,他送寒衣到艾滋病农村地区,探望绝望中的病痛者,推动救助和治疗工作。并对外界如实地说出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及其家人经历的苦难,说出大量的农民因1980、1990年代卖血感染艾滋病的事实,说出当年公共卫生政策失误的背景。随着社会工作的深入和工作对象的拓展,他接触到更多的严酷现实,胡佳不能坐视社会不公,一次又一次地公开呼吁,推动公众关注。乃至2004年起,他越来越长时间地被绑架失踪或软禁在家。失去自由的胡佳,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也许就是及时地大声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每一个真相。

在一个谎言帝国里,及时地、大声地说真话,需要极大的勇气,担当难以意料的压力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真话越是稀缺,说真话越是重要。不说出真相,我们失去了纯净的血液,艾滋病、肝炎、SARS等传染病继续在不透明的状况下夺取国人的生命;我们失去了干净的土地和水源,国营的、私营的、跨国公司的企业工厂继续污染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失去了孩子,三聚氰胺牛奶鸡蛋等有毒食品继续伤害人们的身体,使下一代更加孱弱;我们失去了父母,他们要么年老体衰继续被关押在劳改营,要么被改了名字被关押到精神病医院;我们失去了家园,豆腐渣工程遍地起高楼,小天灾大人祸,大天灾惨绝人寰;我们失去了信仰,奴役同类以生存、以获利,无数“黑工人”依旧失踪;我们失去了幸福,司法不公、社会不义,龙的传人却生活在没有安全感、惶恐不安、悲愤痛苦无助之中。这难道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安定”的生活?

我们需要并且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胡佳维权,是发乎他的天性。生而为人,天赋权利与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维权,是维护人类尊严,抛弃一切对人的奴役、酷刑、有辱人格的残忍待遇、恐惧和匮乏。维权,从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开始,自由地思想,免于恐惧地表达自我。尽管屡屡遭受压制打击,胡佳也不畏惧;虽然身处监狱,历经磨难,胡佳对中国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我们在监狱见面时,胡佳曾经说:我希望自己是中国最后一个因言获罪的人,我不希望任何人再因为说出自己的观点而失去自由。

但现实仍然不容乐见,胡佳入狱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曾宏玲、陈道军、黄琦等人同样是因为发表言论被关押、判刑。我们迫切地渴望中国能早日回归到正常社会,成为民主、法治、自由的家园,以积极、和平、负责任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视野中。这个目标并不遥远,但需要所有的人,无论身居国内还是海外,都诚实地说出真相,面对一个真实的中国去思考、解决问题;需要大家都积极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进而推动整个维权运动和法治进程,才能够人人享有表达自由、信仰自由,便能免于匮乏、免于恐惧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家园。

我代表我的丈夫胡佳,再一次向欧洲议会表示感谢。向萨哈洛夫思想自由奖历届获奖者,向推动人权、改进人权的勇者致敬!

胡佳之妻:曾金燕

2008年11月22日

Sakharov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By Zeng Jinyan

Respected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dear friends who have shown concern for human rights and worked hard to promote them; ladies and gentlemen,

Many thanks to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for awarding the 2008 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 to my husband Hu Jia. Since Hu Jia is currently still held in prison, our communications are monitored. When we meet, we have to speak through a glass panel and the conversation is tapped. Therefore we were not able to discuss the award directly. When I went to visit him in the Beijing Municipal Prison on 21 November 2008 we had both separately received warnings from the police: You must not raise the issue of the Sakharov Prize, otherwise your telephone conversation through the glass panel will be immediately broken off.

But at least, the state security police had had to tell Hu Jia about the Sakharov Prize prior to our meeting -- because they were trying to persuade him to turn it down. They even arranged for a separate meeting between Hu Jia and his parents, who were supposed to use their influence to persuade him. They also requested that Hu Jia’s family issue an open letter acknowledging that Hu Jia was a criminal, and did not deserve the Prize. From the state security police and Hu Jia’s parents as separate sources, I learned that when Hu Jia heard he had been awarded the 2008 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 he made the following few comments: ‘Then the state security police put you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didn’t they?....I have not yet done enough human rights work. Maybe they [i.e. the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ook my work on environmental and AIDS issues into account…This is an important prize for China. I believe that in the not too far-off future it may serve to prove that I was right….’ And when I saw him, Hu Jia said furtively, ‘trust me, [no matter how big the pressure] my [beliefs] will not change.’

Hu Jia will soon have been in prison for a year, and my passport has been confiscated; so, very 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attend the award ceremony and the celebration of the [prize’s] 20th anniversary. Writing this letter of thanks on Hu Jia’s behalf makes me feel both unfortunate and very honored. China is right now going through the most open period of its entire history; yet many of our fellow-citizens, including my husband, are still imprisoned merely because of their thoughts and words. That is the tragedy and the sorrow of our time. What is fortunate is that many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not forgotten us. I have received hundreds -- nearly a thousand postcards, greetings cards, and emails from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By awarding the 2008 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 to Hu Jia,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has added its expression of concern and support for human rights in China, and given affirmation to the Chinese human rights defenders’ work and their struggle.

I think that this prize has gone to all of China’s rights defenders and their harassed family members. No matter how bad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group of people with a conscience in China, people who have never abandoned the task of seeking justice through the judicial process and pursuing the goal of a more just society. On the long and hard road of rights-defending they and their relatives have paid an extremely high price - the price of repression, isolation, of dismissal from jobs; the price of seeing their children lose their jobs or lose out on schooling, of being unlawfully deprived of their liberty, beaten, thrown into prison and even forced to leave the country. Among them there are reporters, authors, lawyers,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s, teachers, ordinary employees, many peasants and small business owners. The large group of Chinese petitioners i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such people. Therefore, I want to respect a wish that Hu Jia had expressed many times toward me: he was hoping to set up a network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 families of rights defenders. So under current circumstances that render it impossible to do more work, I have decided to donate the 50,000 Euro award as starting capital to set up a foundation for the support of the families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defenders. It will be a way of putting our energy into alleviating the suffering of the families of human rights defenders. We must support each other and pass through these difficult times together.

When Hu Jia was put into prison a friend from the media asked me, ‘so what actually is it that Hu Jia has done to get himself sent to prison?’ I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answered, ‘if he has done anything of importance, it is that he has persisted in speaking the truth. And really, China has already had some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activists who have worked in the area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are for people infected with HIV/AIDS, rights activism, help for the victims of June Fourth, some of whom are disabled, and similar areas, contributing a great amount of effort and time. These people have all done extraordinary work and benefited the interests of a great number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society. Hu Jia is not a saint. He is just a person with the pure and simple heart, the honesty, caring and concern of a child. He is a person who will speak out truthfully about what he has seen and heard. He is a person who will plunge himself into the work of his calling wholeheartedly, so unconcerned for himself that it makes him quite fearless. In 2001, when HIV/AIDS was still a prohibited topic in China and the number of suspected AIDS cases was treated as a “state secret,” he took the risk of being chased and arrested by police to bring warm winter clothes to the rural areas affected by AIDS, and to visit the terminally ill who lived in despair, pushing for their rescue and treatment.. He also disclosed to the outside world what the HIV/AIDS patients were really suffering, and told the story of how they had become infected with HIV by selling their bloo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s a consequence of disastrous public health policies. As he deepened his involvement and widened the field of his activities, he came into more contact with the cruel realities. Hu Jia cannot sit still and watch as injustice in society happens. Again and again he launched public appeals to elicit concern from the wider public. As a consequence, from 2004 onward, he was more and more often abducted or found himself detained in his home. After Hu Jia had lost his freedom of mov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he continued doing was to tell the truth loudly and clearly about every new situation brought to his attention.

In an empire of lies, to speak the truth loudly takes great courage. You will have to withstand pressures of unexpected magnitude and may have to pay a heavy price. The scarcer the truth is, the more we need it. It is because we did not speak the truth that we lost the purity of our blood and that AIDS, hepatitis B, SARS and other infectious illnesses have claimed many lives amongst the people of this country. We lost our unpolluted earth and water, and now state-owned, privately-owned, and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continue to pollut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mankind as well as animals and plants rely on for their existence. Even after we have lost some of our children, melamine tainted milk and eggs continue to harm people’s health and mak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even weaker. We have lost parents, who even in old age may still be locked up in reform-through-labor prisons, or - under a different name - in psychiatric hospitals. We lost our homes when they built tofu-dreg high-rises, and a small natural disaster led to a major man-made catastrophe. We have lost our beliefs working like slaves Just so that others could make more profit, numberless ‘black’ [i.e. illegally employed] workers have continued to disappear. We have lost our happiness: there is no justice in the courts or in society. We [Chines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live with no sense of security, in fearfulness, grief and helpless indignation. So is this the ‘harmonious’ and ‘secure’ life that we have been seeking?

We should have, and we could have a good life. When Hu Jia is defending human rights he is just being true to his nature. As human beings, we are born with natural rights and sacred inviolable freedoms. To defend rights means to defend human dignity and to reject all forms of slavery, of torture, of cruel injury to human dignity, of intimidation and degradation. Rights-defending starts from protecting one’s own right to know, to think freely and to express oneself without fear. Even though he was up against so much oppression and so many attacks, Hu Jia was never afraid. And even when he was physically imprisoned and mentally harassed, he always maintained great optimism and confidence about China’s future. Once when I saw him in prison, he said: ‘I hope I will be the last person put in prison for my speech. I don’t want more people to be locked up for merely expressing their views.’

But the current reality unfortunately does not leave much room for optimism. Since Hu Jia was imprisoned – within just half a year – Zeng Hongling, Chen Daojun, Huang Qi and others have also been locked up or convicted of crimes for publishing their views. We are left with the only hope that China may soon revert to normalcy; that it will become a haven of democracy, rule of law and freedom, and emerge as an active, peaceful and responsible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is is not a far-off goal; but to reach it, people in- and outside China must speak the truth and, based on this, reflect on China’s situation as it really is, as well as on ways to address the situation. The goal can be reached only if everybody protects their rights actively, and if we all support the human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Only then will everyone really enjoy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religion and be able to live in freedom from want and from fear, in a peaceful homeland

In the name of my husband Hu Jia,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gain. I would like to salute all the previous winners of the 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 and all those who have courageously promoted human rights!

Zeng, Jinyan曾金燕

Wife of Hu Jia

22 November 2008

(以上为文字版的致谢辞,以下为视频版讲话的字幕)

Dear friends, Hello,

I am Hu Jia’s wife, Zeng Jinyan. Hu Jia is currently in prison and so is unable to come to the ceremony to receive his Sakharov Prize.

I don’t have a passport so I cannot come to Europe either to attend the ceremony for the Sakharov Prize’s 20th anniversary. We are deeply sorry about this.

The good news is that Hu Jia was transferred on 10 October 2008 from Chaobai prison in Tianjin to the Beijing municipal prison, and that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he is being held have improved. As for his health, he is looking a little better. He seems to be in slightly better shape than he was in Chaobai prison.

However, he had two blood tests in the space of a month and we don’t know what the results were. Although we asked for them, the results of the tests have not been given to the family. This behaviour worries us. It makes us fear that his cirrhosis has got worse.

I visited Hu Jia in the Beijing municipal prison on 21 November 2008. Before our meeting, we were both warned separately by the prison authorities that we were forbidden to talk about the fact that he had been awarded the Sakharov Prize.

So, during my visit, neither of us was able to talk about the prize. We weren’t able to discuss it by letter either, as all our correspondence is inspected. Even if all we do is express a view about social phenomena or if Hu Jia talks about the prison, when the prison authorities are not happy with it, our letters are confiscated or Hu Jia’s letters are returned to him. We very much hope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more normally, but for the time being it is very hard.

At the end of October 2008 or beginning of November, I am not exactly sure which, State Security police officers told Hu Jia he had won the Sakharov Prize.

And when I saw him on 21 November, I could sense that he was very happy about it. I know that Hu Jia spoke to his mother and to the policemen about it. These are more or less his words:

“Perhaps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was thinking of the work I did in the areas of AIDS and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what I did in terms of human rights was very far from sufficient and I will need to redouble my efforts.”

He also said this Sakharov Prize wa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a and he was confident that the future would prove him right. Obviously, from my personal viewpoint, I hope he comes home as soon as possible. Hu Jia said one day that he hoped to be China’s last prisoner of conscience but the reality is very different. Since the day of his trial, on 3 April, there have been others such as Huang Qi, Zeng Honglin and Chen Daojun who have been arrested by the authorities because their expressed their views publicly. And some of them have been tried and given prison sentences.

This shows that the situation of freedom of opinion is still absolutely appalling and that there is no reason for optimism.

But even in these circumstances, there are now a great many exceptional people and people of goodwill in Chinese society who are going to great lengths to find ways to make the real situation in China known, and to express deeply-felt views, and the Internet is providing them with a very interesting platform. But unfortunately there is sometimes a very high price to be paid for this.

If the truth be told, sometimes one’s courage is not enough. Sometimes the price to be paid is very, very high. There have been cases in which, after human rights activists, writers and others have used their freedom of thought, their relatives have also been harassed by the police, have lost their jobs or have been put under house arrest. And more serious still, some have even been tried and convicted.

Hu Jia had himself been illegally kidnapped several times by the police since 2004, without any form of legal procedure. He was constantly followed and in the end he was given a prison sentence. And I, who am his wife, I am often harassed by the police. 05:49

Others are in the same situation, such as Chen Guangchen and his wife, Guo Feixiong and his wife, and even their child, who has been denied his right to education. Thanks to many appeals from different quarters, Guo Feixiong's children were later able to go back to school although in circumstances that are not very satisfactory.

For all these reasons, I would like to respect the desire that Hu Jia has expressed on many occasions. He has often said he would like to set up a support network to help the families of human rights activists. To provide moral support for the families, to ease their mental and life pressure to which they are subjected. So that they can be strong enough to face the pressure of the authorities in a more active and optimistic manner, and to discourage cruel revenge-taking on families.

I cannot at the moment do very much but I would like to use the 50,000 euros of Hu Jia’s Sakharov Prize as start-up money,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 to support the families of human rights activists and to finally realise what Hu Jia had always wanted.

Why is the human rights work done by Hu Jia so difficult?

I think this is mainly because China’s legal system is not satisfactory. There are laws, there are all sorts of articles and regulations, some are well written, but they are not applied.

In reality, the sit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s disastrous. The judicial system has no independence. Until 2004, Hu Jia devoted most of his activity to the problems of AIDS and the environment. He spent a lot of the time in the field, on campaigns, where people needed him to take concrete action.

Then, from 2004 onwards, the police regularly denied him his freedom of movement and he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to participate in human rights movements from his home, writing articles and publishing reports from the field.

I think that during all these year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interesting thing he did was to have constantly persisted in saying the truth. He never stopped writing about the phenomena he observed. He never stopped describing, one by one, all the realities that the Chinese media cannot say. He never stopped publishing all this on websites so that the public could learn about the reality of China and understand it.

In my view, this has been his greatest contribution.

If you look at China now, you see everyone talking, but lying is very widespread. Nonetheless, there are people who continue their quest for the truth. Because the school textbooks our children study, our newspapers and broadcast media, our libraries and all these documents and files, they all resemble what you find in the novel 1984. They are written in another language to describe a fictitious reality.

What is the real situation, the real China? We do not know.

That is why there is a group of thinking people, like Hu Jia, in China who have never abandoned their quest for the truth. But Hu Jia has paid a very heavy price.

Our child is now just one year old. This is a key period in her life but Hu Jia is not able to be at her side.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me to talk about this, but I think…

And then Hu Jia has also always been very optimistic. He said he thought China was experiencing the most open period of its history, that you had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a fairer, freer and more democratic society in China.

We can indeed see this in our daily life,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still has very tight control over the media and over 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perhaps even tighter control with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 But on the other hand, civil society also uses the new technology and the platform that the Internet provides to actively promote a fairer judicial system and a more just society, and to investigate and expose the real China.

And to carry out citizen education, to educate citizens about human rights. It is a real hope: whether the government wants it or not, and whether leading figures inside or outside China recognise it or not, China is moving at great speed towards an open and democratic society.

I would finally like to say that, whatever happens, we must maintain an active and optimist attitude and pursue our efforts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to promote democracy and freedom in China.

We are full of hope of soon being able to hail the arrival of an open China. We are full of energy for China to become a country at peace.

I would like to thank our European Parliament friends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has from the outset taken an interest in Hu Jia’s case and has deployed considerable efforts on behalf of freedom for Hu Jia and other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s, efforts that demand respect.

It has also never stopped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freedom to become a reality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I would also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all those friends who I have never seen. If you had not supported us for so long, if you had not taken an interest in our fate, if you had not constantly encouraged us, I think we would never have found the courage to confront such a difficult social reality.

It helps us to keep hope and to continue our efforts.

I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all the efforts you have undertaken for Hu Jia, for me and for our family. Thank you for your efforts on behalf of human rights activists and you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society.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And goodbye.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

胡曾颠覆

胡曾颠覆
作者:余世存

一.胡曾颠覆的正义

我到三亚参加张远山的《庄子奥义》新书发布会,其实只是想做一次逍遥游。因为查出我的心脏有毛病,医生很担心我的远游太过劳累,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心气劲儿了。见了单正平、韩少功、叶兆言、毕飞宇、伍立杨、周实、徐晋如、陈村等新老朋友,我都没有开口的意趣。胸罗万有的思想家顾则徐先生在广东正写作朱德评传,他听说了我的病情,很是忧虑,写信说这种病不易药治,建议我练一种动作简洁的武术,如形意拳中的任一形即可。虽然北京的年轻朋友提醒我,08年算我的四十寿辰,我却似乎一下子迈入了老年。

从三亚回到北京,最触动我的消息是,胡佳被捕。这个被迫坐在家里、没有行动自由的人权活动家,在被监视居住长达两三年之后,以“颠覆国家政权罪”的名义被捕。这样的消息让我更加沉默、羞愤;我像一个再次得了抑郁症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跟外界隔离。

人生的许多遗憾是永远难以弥补的,我对胡佳、曾金燕的歉疚就是。数年前,我还跟胡、曾同事,每次听胡主持会议,他都是事务的,有条理的,曾则是笑着的;那时的他们年轻、小儿女。转眼间,我退居宁静的书斋;他们相爱、独立,更坚实的行动。让我敬而且愧。我们生存的安全和福祉要弟弟妹妹甚至是下一代人来争取,让我这样的书生总觉得羞惭。据说胡曾所住小区的老太太们,看到警察那样没日没夜地守着,并跟胡佳发生冲突,于心不忍,好心地劝胡佳:小伙子,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不比什么强啊。老太太说得对。但我不是老太太,我知道,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日子,所具有的安全边界和福祉空间是非常脆弱、偶然的,胡曾的努力,在于尽可能夯实我们中国人的生存安全和福祉。

在胡曾住进自由城小区时,我很为他们有了一个小家高兴。但很快地听说胡佳被带走的消息,那时的金燕刚从人民大学毕业,一个小姑娘如何应对这样的国家大事,让我很不放心。我打电话托朋友去看她、陪陪她。结果姚公子遥自告奋勇地跑去,但也因此被警察看了半天。这样的情况多了。以至于我有一次郑重地请求梁晓燕跟金燕聊聊,结果她们俩人,50后的社会活动家和80后的新人类成了好朋友。

在极有限的见面机会里,我也劝金燕放弃,劝她做一个平常的作家。我跟她讨论我的社会演进纲要,中国人在吃穿住行方面的变迁,我劝她以游记切入,多写记实类的文字。我们其实知道她是无法放弃的。因为她是那样骄傲、心疼她的丈夫,愿意为他分担、牺牲自己。这样的经验,使我在为郭玉闪潘海霞写证婚词时,再三为“我们时代的爱情”致意:“专制压迫到极致,爱到极致;社会黑暗到伤害,爱到伤害并回应了伤害。在我们当代的大陆中国,这种解放仍在进行,除了性独立出来颠覆、嘲笑社会成见和专制生活外,最优美、最纯洁、最坚不可摧的力量不是自由主义的观念、不是NGO的实践、不是中产阶级的发育,而是爱情。”我说,这种爱情“已经是并仍然是属于胡佳先生曾金燕女士的”。

但胡佳、曾金燕的战斗状态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健康,胡佳的肝病,金燕的低血糖非常严重。2007年春节,大年初八,高耀洁先生赴美前一天,胡、曾也将去香港,我请他们吃饭。跟高先生坐在一起,感觉她比胡曾还要健康,听我说起一道菜古人称为“薇菜”时,高先生立马背诵起“伯夷叔齐采薇饿死首阳山”的段落,让我大吃一惊。这个中外闻名的医生,无数艾滋病人心中的活菩萨,居然如此熟悉中国经典。问高先生,她说,年轻的时候读私塾,除了易经,四书五经对她来说都是滚瓜烂熟的。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仍那样清晰、敏捷、健康,那样耐看,实在是造化的神奇和大德,让人不禁对生命本身感恩。但高先生说她想死,死了百了,她对我说,活着没意思了,河南没法儿呆。这样的话让我伤感。

让我伤感的还有,跟大家分手时,我拥抱了曾金燕,我觉得可以轻而易举地抱她转几圈,她曾经重达120多斤,但现在瘦得骨感得可怕,80斤出头儿。

很快收到她怀孕的消息,我只能劝能多吃一点儿、长胖一点儿,好好照顾自己。这些话多么空洞啊。这种空洞甚至让我羞于跟他们联系。直到九个月后,金燕短信说将要临产,请我帮着给孩子取名。到11月13日,收到金燕短信:胡金的女儿于11月13日4点23分出生3370克母女平安感谢佛祖。孩子五行缺土,我跟人商量,最后取名胡晓佳。胡佳之女,拂晓前出生,我给他们的建议仍是着眼于做一个平常的中国人,取一个平常的名字。半个月后,11月29日,金燕说给女儿取名胡谦慈。10天后,12月8日,金燕说:宝贝蒙法王加持又名丹增贝玛增字土偏旁也补了缺土之憾吧。当时的我都在外边,也就没有回复金燕。

太太多次絮叨,要我去看看金燕。但我懒忙,一直没有去看金燕。从海南回到北京,就听到了胡佳被捕、金燕被监视居住的消息。我的感觉难以言喻。

一直有人跟我说胡佳跟警察的关系问题,似乎是说警察也只是执行命令的人,胡佳不应该跟有名有姓执行任务的警察发生冲突。国保警察们也跟我谈起过胡佳的激烈,一根筋,不可理喻,让他们的工作劳心劳力,他们做胡佳的工作比做任何人的工作都委屈。比起胡佳的不可调和原则,我们跟国保警察的互动关系,我们的软弱、怯懦甚至配合都显得正常,其实诡异,让警察们感觉轻松。但也因此,胡佳的言行招惹警察们仇恨。

很少人想到这里面的历史逻辑。经历了太多的复仇、审判,我们应该知道了正义实现的形式。胡佳的遭遇,无论如何收场,正义仍会现身。韩国的光州事件至今已经成了民主教育的案例。台湾的一二八事件,历经60多年,仍在实施其审判和报复。胡锦涛称为“十年内乱”的文革同样被清算、拨乱反正。对胡佳的压迫同样如此,会有反动的,会有清算的。我不是基督徒,但用得上圣经上的一句话,对胡佳的任何打压、残害,都会有更重的报复。“流这义人的血,罪责由你们和你们的子孙承担!”

一直有人在为警察乃至军警特们开脱,认为跟他们较真是冤枉了他们,似乎他们很委屈,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警察为自己行为辩护的还有两点理由:谁给他们饭吃,他们就听谁的;他们真心觉得中共的领导不错,他们在为中国的繁荣和崛起服务,他们的主动作恶是一种必要和不得已。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用我一朋友的话来说,他们早过十八岁了,他们知道什么是是非善恶,他们更知道一个中国国民与法律的关系。越过法律的程序,无论他们是听从黑社会的指令,听从老板老大的指令,还是听从政府部门的指令,都将受到法律的审判。

三四年前,我曾经说过,“对待打死孙志刚的凶手应该控以反人类罪,对待中宣部的官僚应该控以反出版自由罪,对待镇压法轮功等信徒的凶手应该控以反宗教信仰自由罪,对待李希光这样的凶手应该控以反言论自由罪。所有这些追惩清算必得实现,所有这些警察、教授、士兵、医生、官吏,在他们离开体制庇护的时候,在他们跑到成人世界招摇开眼作访问交流豪华旅游的时候,都应该有受苦害者及其代理人进行起诉。”这些设想今天正成为现实。可以说,那些荼毒城市小贩的城管,那些传统王朝都未禁止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经营、今天却在三令五申禁止农民经营土地的城市官员,那些禁止民众聚餐的爪牙,那些威胁、命令出版社、书商不要出版某人书稿的国保警察,那些禁止发表某人文章的太监编辑,等等,无论他们今天如何得意,他们都被记下来了,他们也会受到惩罚、报应。

也因此,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要写下我对胡佳、曾金燕的思念,写下我对他们怀抱的敬意。

二.经典的救济功能

2006年3月17日,当我写博客“经典的救助功能”时,没有想到一周后会写“我梦见了胡佳”……

我们是如此热爱经典。

很多年前,我差不多一到春天会翻翻庄子,李杜,一到晚上会看看新约。那些美好的读书日子,似乎一去不返。但那些经典话语,总是给人精神,甚至人生品质的保证。我给一个企业演讲时代问题时,很多人觉得我太严肃,讲得太愤世嫉俗,听着太累;但有一个退休后到那里发挥余热的老校长笑着对我说,你的话里有诙谐的成份,你一定读过庄子。

知己难求,二三素心。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希望在我的表达跟你们的精神能力之间构筑一种积极的关系,这样我们能分享汉语的某种可能性。”这样的话只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我们跟经典的关系,也大抵如此。

但这不妨碍经典成为我们安定身心的温暖之家。悠然心会,气闲神定,难与君说。

只有那些名教之徒才会把经典挂在嘴上,才会把他跟经典在一起当作人性的高峰高原至上之境而大说特说,才会把读经当作手段,才会把别人都看作没有家教之人,而一定强迫他们到自家里受训。似乎他们的家富丽堂皇。穆旦说得好,他们是在“和事物作着感情的交易”。

其实经典并没有什么。我曾经想写一篇长长的文字来论述“一切经典都是历史叙事”,经典都是经典作家们应对当时共同体问题的至诚话语。只要我们诚实地面对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农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群岛、我们的孤独,我们就可以写出《动物庄园》、《古拉格群岛》、《百年孤独》、《通向奴役之路》那样的经典。艾略特说得好,“去年的话属于去年的语言,来年的话寻找另外一种声音”。所以那些名教之徒是伪经者,是经典哺育下的不肖子孙。

武汉的几个大学生得了白血病住院,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怎么办?政府和社会的救助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只能靠他们的同学老师了。这样的例子太多,我的想象力终止于此,穷极于此,再也穿越不了。请刘洪波先生在汉帮忙,但要启动媒体一类的报道救济,太需要运气。有人说要去教堂找牧师祷告,我想,好罢,我也要念诵几遍心经。

司马迁所谓,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呜呼,经典经典,原来也有这样的功用。“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虽说有不翻之义,但现代白话空幻美丽: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家都去啊,快快成就正觉的(自己)啊。

曾金燕的丈夫失踪近一个月,她求告无门之际,想到的也是我们人类的经典:“我不能平静自己的心情,开了佛乐,那慈悲的声音轻轻地唱:观自在菩萨……霎那间,泪如泉涌。”

一个伪经的社会,毛喻原说,一个反义的社会。

三.我梦见了胡佳

2006年3月24日,我在新浪博客贴出“我梦见了胡佳”:

昨夜梦见了胡佳,他仍是那样微笑的样子,身上常背着的鼓鼓囊囊的旅行包没有了,只是笑,而且轻灵。这个苦行僧,这个佛教徒,这个我做艾滋病工作时的战友和同事,这个让我敬佩的兄弟,就这样从人间失踪近四十天后,闯入了我的梦中。

我的梦太多,从年少到今天,做过无数的梦。语云,至人无梦。看来我今生今世做至人是无望了。但我的梦常有神奇之处,它必要时提示我人世的消息、提示我做人的羞耻,并抚慰我内心的伤痛。记得十年前,我梦过罗志田先生给我写信,那时的我只见过罗先生一面,这个据说是余英时的高足还没调到现在的北大任教,他还在四川大学写他的漂亮文章;我梦见罗先生写信的第二天中午即收到了罗的信,我把这一情形告诉罗志田时,罗回信说,不奇怪,过阴之事从古至今都有。五年前,我梦过江总泽民先生,梦中情境的羞耻感醒后难忘,我为此还写过“越轨三章”的文字。三年前,刘波在去国之前,曾跟我探讨过藏传佛教中密宗的中阴救度问题,他希望我能把法国大哲柏格森的生命理论跟藏密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

我其实心性懒散,有如此神奇的经验,却也没把它打开成就一个世界。正如有朋友常说我早被上帝捡选却迟迟不皈依一样,我似乎有异能而投闲置散。像鲁迅说的,时而峻急,时而随便。事实上,我觉得我就跟中国生活一样,完全属于自然的因果序列。缘起而生,缘尽而灭。其中的因缘自然发生,我不会刻意地选择或决定明天的样子。就像目前的和谐社会,它的全部含义有如奥登的一句诗:“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去。”我愿意说,这一句诗比当下中国所有的精英所说的还要精辟。

我没想到会梦见胡佳,虽然我一直想着他。在胡佳上千个朋友中,我实在算不上什么。他和他的朋友比我更有行动能力,更有表达自己的愿心,更有从细节上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意志,但他闯入了我的梦中。这个高尚、纯粹、勇敢的年轻朋友,比我认识的许多学者教授更让人尊重。他似乎是佛家所说的火宅里的生命真火,在天地闭的法灭时代仍不肯忘情,一直处于燃烧之中,自燃燃他,他感染了很多人。我见过他在凤凰电视台讲演时的情形,比我在凤凰的世纪大讲堂讲得好得多。我看见台下的听众听胡佳演讲而泪流满面的画面。我在大讲堂演讲之前,曾子墨还把窦文涛捐的一千元托我转交给胡佳。

我梦见了胡佳,我只能像《思旧赋》那样开始即结束,我不能像鲁迅那样写他的微笑,隔世的春天,刘和珍君,龙华的桃花……我想起两年前写的诗——

     你是离开了。你是成人的辛劳、悔疚

     所不能拥有的完整,你是圣贤心里

     最高的完成,你的微笑是最终的。

什么时候胡佳能够回来呢?我没有参加他和金燕的婚礼,我还欠他们一笔债呢。

四.危难之语

2006 年8月14日,我写了一首诗;在诗的最后,我第三次引用金燕的话。第二次引用,我在《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一书的序文“传统学术的现代魅力”中,谈到了当代汉语的卑琐状态。我举例说,“最近的例子,则是中国优秀的志愿者曾金燕对母亲们和妻子们告诫的:‘努力学习英语,因为没有用英语表达的事情,世界上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它发生过。’”18日,我在新浪博客贴出了这首小诗——

危难之语

——给金燕:我们时代的圣女

圣人之后执拗地从南方跑来

一不小心感染了西伯利亚的风寒

她被裹挟、咳嗽,读经救济

最后她原地不动地皈依

抚正自己的衣冠

代圣立言者们感动了自己

话未说完随风舞蹈

她孤苦无助地成全汉地的秘法

牛鬼蛇神们嫉妒得发狂

狂风卷扫看客如落叶

多少人称赞她的美,劝她停步

罪恶也偷袭她,求她改辙

她说:我只是做一个人

罪人审控无罪成为大地上的风景

无数的汉语将她和我们隔离

她看见艾滋病孩子的眼睛就赞美

看见盲人的神性暗自落泪

此刻,她拈花示众,笑如般若

看客们远远地为十二月欢呼

汉语的烈士!她只想过好日子

中国女性的好日子

努力学习英语

没有用英语表达的事情

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发生

五.中国人的存在主义

不仅仅中国维权者、志愿者和他们的母亲、妻子们要学会英语,就是中国的学者也要学会英语。这次近百名中国学者“关于胡佳被刑事拘留的声明”的签名也同时翻译成了英文。我们从小被告知,知识即力量,语言为家园。但当代汉语几乎完全不能传情达意,不成其力量,也不是我们的身心能感受到安全、温暖、舒适的家园。因此,中国人的身体本能或肢体语言都向英语看齐,甚至市民、农民都无师自通引导他们的孩子“快,用手拜拜”。官员、商人、学者们更是近水楼台,他们的孩子自然要学习英语,移居到海外去学习、工作、生活。那些抵制英语的爱国者们多只能对弱小者们发狠,对强势者们哀求。

这一切几乎众所周知,但人们未必知道的是,中国的发展使得一切都加快了速度。因果律、因果报应一类的人世逻辑,今天已经成了我们的人生逻辑。三世、五世而斩的因果,今天正在我们人生的“河东河西”间落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中国处级官员、讲师级学者、百万级商人,大概有数十个亲戚、朋友、对手、敌人在盯着他,一个厅局级官员、教授级学者、千万级商人,就有数百个人在盯着他,一个部级官员、博导级学者、亿万级商人,有成千上万人在盯着他。这种无声的力量,似乎在专制高压或控制下无足轻重,但在今天的中国随时起着应有的作用。那些以为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传统思维,那些以为真相永远无人知晓的想法,那些以为自己口含天宪的精英成功人士,正面临可笑的下场。这种现代社会的大众力量,最真切地印证了中国传统民间的因果律,中国民众千百年来就借无常之口表达了人世的因果和谦卑: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

因此,我经常想起那些自杀的官员,还有他们的妻儿,那些发疯的学者,那些得了抑郁症的主持人,那些变态的商人,他们永远被作为可笑的可诅咒的罪人钉在中国的市场上,中国的人心里,中国的历史里。在我心里,远非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可以安慰。中国的官、产、学阶层,肩负着十几亿人的希望、寄托,他们每个人都被成百上千上万的具体的活的国民关注、热望,他们本来可以像传统中国人那样“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带领千百万同胞成就一个通邑大都那样的机会平台,成就一种新的可传可诵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在中国发展的格局里,却是不断地踹下同胞,向前、向前、再向前,结果他们注定被身后的千百万人盯着,被无数人仇视。

不仅仅精英们,甚至中国的吏们,公务员、小资、白领、律师、医生等等,同样在被监督着。他们的作恶、不义换来的一时满足很快会被因果收走,这一切在传统社会,似乎只是很遥远的事。在传统中国,一个江湖郎中利用手段发财致富后,要么搬走做一个规矩人,要么在当地做一个善人,因为他害怕子孙受到报应。今天的中国,这种报应来得更快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在专制的情况下,只有中国的吏员,他们的手机、电话、家庭住址,在被无数人记忆,甚至大规模地被贴到网上。我有时候想起这种监督、复仇仍会震惊。甚至我自己也会时刻感受到各种无形的力量。我年轻的时候,在无人闻问的日子里孤独寂寞地生活,今天想回到那种日子也已经不可能了。尽管我一再声明告别、拒绝,退出江湖、社会,但我仍会被各种人记起;即使今天我需要长期养病,但我仍不得不哪怕极为被动地接受一个电话、一个问题,这让我无法进入某种境地。我有时想,要是熟悉潜规则的朋友也能写一写中国人的这种生存状态,会多么有意思啊。

这也是我看着小吏们不亦乐乎地用小手段而苦笑的原因。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他们正大步流星地走向被审判被报复的人生舞台。苏东解体后,那么多的军人、警察、特务被审判,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被一个文明的自由社会清算,他们连找一个看门人的工作都困难。固然,文明社会不会抛弃他们,但他们活着却得咀嚼自己的耻辱。中国人的状态有甚于此者。中国人的文明性是繁杂的,中国的文明由圣人奠基,圣人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此中国人不会等到自由来临的日子再清算,中国人的复仇有一种即时的逻辑,也有长达九世即长期实施的正义。因此,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大量公门吏员,在作恶之后,竟然以私仇的形式显示了一个人间结果。小小的城管被摊贩杀死,他们有私怨吗?一个得意的警察被满门灭掉,他有那么大的罪恶吗?还有那些听从县长、局长去行凶的公务员、秘密警察,他们被“愤怒的群众”报复,被寻找“替罪羊”的机构判刑或灭口,他们没有委屈吗?

这样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得。但汉语思想界的失职在于,我们没有正当有效的表达。也许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存在主义盛行的原因。那些动心忍性的哲学家们无论如何选择,他们都给同胞提示了生存的事实和责任。在法西斯泛滥的日子里,甚至在法西斯的制度层面被摧毁的日子里,萨特都明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生活着,却没有把这种话说出来,没有指示道路、共识,以至于人人只能靠本能生活。如同绝对权力的本能在于绝对的腐败,官吏的本能在于贪墨。官贪吏污,污吏们要主动作恶,正是他们的本能,是他们自我的选择,也是他们的不得已。好在他们的心智没有完全丧失。他们在寻找生存的机会后,仍会想办法让家人或让后人去一个更光明更可靠的社会。他们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尤其是学习英语。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好机会。

六.这样的战士

如果我们不看国人对英语及其代表世界的向往,我们可以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在做些什么。官员们在办“喜事”,比如两会、十七大、奥运、剪彩这样的喜事,办事就是动员,国民必须随喜,非喜勿动,非喜勿听,非喜勿看。官员们也要办“丧事”,比如矿难、水灾、大桥大楼塌了、农民上访了,等等,丧事则必须肃静,一切要听政府的。商人——十亿国民九亿商,他们则在权力看管、做庄的市场上用尽心思地分抢到一份红利。中国的发展红利,使得商人们多意识到中国的生存空间很大,以至于他们承认恐惧、匮乏、管制、异化是锻炼他们生存能力的好机会,傻子才想免于恐惧和匮乏,傻子才想消除管制和异化。学者们则在研究学问,在争论正确,在为中国道路、全球变暖、人类前途和《色戒》一类的事做注解……

这几天治病时,遇到一个农民,他是小浪坻附近的居民,乡土被国家摧毁后,他决定寻找自己的道路。先是研究哲学,现在研究经济学。他写了十二本书,当然没有出版。有一本书他想办法送给温家宝一本,但没有回音。他的研究心得:中国的官员和专家都不懂农民。他算了很多账,得出结论:农民只需要占人口比例百分之一左右,其他人应该都进城,成为城里人。这个50多岁的中国农民花了极高的代价收获了这些常识后,妻子离婚,儿子骂他,河南已经容不下他;他没有家,在北京五年,完全靠人接济。我提醒他,既然做一个经济学家,还是要想一想自己靠什么活下来。这个农民成竹在胸的回答让我绝望:研究经济学跟解决生计是两回事,有思想就得付出代价。

年轻的中国学者张宏杰感叹:“绝大多数中国男人通常对自己单位或者村庄的政治无能为力,却热诚地关注国际大事。你从报摊上那些摆在最醒目位置的花花绿绿的什么《国际军事关系报道》、《环球时报》、《世界知识周报》等就可以一目了然。去年回老家,我在一个小学文化的表哥家的墙壁上看到一幅巨大的陈旧的文革版世界地图。这位被土地和早婚压迫得灰头土脸的表哥一见到我,就立刻和我讨论起世界局势来。他的大儿子初中二年就缀学回家,一年来一直无所事事地在炕上打一只破旧的游戏机,他并不以为忧。他点起一根烟,皱着眉头深吸了一口,忧心忡忡地问我阿富汗的局势到底怎么样,美国是不是已经没兵可派了?普京还能不能再干上一届,换一个总统,俄罗斯还能顶住美国吗?”

但这一切热闹似乎完全不为胡、曾所注意,他们也不曾想过去观察并总结出什么,他们也没有想到去颠覆这些热闹人的好梦。他们只是在环保、艾滋病、人权等领域疲于奔命,能够救亡图存而已。因为他们眼里有太多的不幸、毁灭和死亡。他们是医生也是战士。医生的本质是救亡,战士的本质也不是颠覆而是解放。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胡曾比口头上说要开放、和谐的政治家们要实在得多,比言语上总想说明、解释这个世界的学者们要实在得多。

鲁迅有学者气,所以他比胡、曾们要多一种幽默、余裕,他会观察这个世界:“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雪白的群羊也常常满街走,但都是胡羊,在我们那里称绵羊的。山羊很少见;听说这在北京却颇名贵了,因为比胡羊聪明,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所以畜牧家虽然偶而养几匹,却只用作胡羊们的领导,并不杀掉它。 这样的山羊我只见过一回,确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通常,领的赶的却多是牧人,胡羊们便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那里去?!’”鲁迅说:人群中也很有这样的山羊,能领了群众稳妥平静地走去,直到他们应该走到的所在。但今天的中国,山羊们却要求群众忍受“阵痛”、分享“艰难”;要求增长学问,群众的学问不够;提高素质,因为群众的素质不高;保持平静,因为群众的心态不平不和谐。山羊们把群众领着走向他们的终点。因此鲁迅是在启蒙,胡曾也以不忍之心付诸了行动。

在很多方面,胡曾是鲁迅所说的“这样的战士”:“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但他举起了投枪。”胡曾有着一般人、正人君子、国家机器所能理解的偏执,因为他们是战士。他们以身检验了一个国家的生存空间,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

在很多方面,胡曾在实践曼德拉的道路:“只有以立即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为斗争目标才能迅速拯救人民解脱被压迫之苦。完全弄明白各种理论的优劣,对处于战斗之中的战士来说那是承受不了的奢侈。”

七.

以上的文字记明是:“2008年1月写于北京,胡佳被捕十天之后。”

一直有人跟我谈论“国家敌人”的心理。比如胡佳的失态或异常,比如其他激进分子们的偏执、不讲道理。我对此深表遗憾,不过,尽管我很少跟胡佳一起共事,但我愿意站在胡佳们一边。我甚至要说,胡佳们之所以如此,是国家的结果。

一小部分人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名器,以此来招募打手、帮凶,是谓专政国家机器。这一国家机器里的人可以利用任何手段,可以避开法律途径,来监视、折辱国家公民。由此引起了公民的本能反应,或说自然法正义上的反应。只有冷血的、天真的、无知的学者才会像头羊一样认定这种反应属于“过激”,是激进思想。

事实上,如果一个政府足以自信,哪怕像它说的那样强大、得到国民的拥戴,它完全可以把这些专政手段公开,它可以把颠覆分子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明见它的伟光正或政治正确。它如果真的是太阳,它就不要躲在暗中让太阳下的子民感恩。但胡佳、曾金燕们至今在被暗箱操作。因此,这个政府要么无耻到极点,要么它被部门倾轧、个人利用架空,以至于无能无法到极点。

被暗箱操作的还有那些打手、警察。他们真的像狗一样生活,因为暗中卖力而为自己和他们的家人领到了一份薪水、赏钱。当然,他们相当多的人主动作恶,他们自己说过,他们知道自己是很坏的,他们要守着这份饭碗。是的,今天的狗们还有多少是悲壮地认为自己在为主人看家护院?

因此,一如我请求过未来的人们,现在,我也请求我的读者,能够理解胡佳、曾金燕们那些匪夷所思的个性表达,能够理解中国革命家们的“孤臣孽子”之心性。因为 “无耻”的政府及其爪牙们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地摧残了他们,他们的身心经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摧残。印象中,美国政府就以攻心战成功摧毁了一个强悍的总统。 1989年12月28日,巴拿马总统诺列加躲进了梵蒂冈驻巴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并请求罗马天主教会提供保护。美国军队团团包围了大使馆。从28日开始,美军在大使馆的对面公园架设起一排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着摇滚音乐和各种攻击诺列加的新闻,其中有一首摇滚乐名为《无处可逃》。歌词大意是:“不要逃,你无处可逃;大网已经张开,等着你;不要逃!不要逃,举起你的双手,走出来吧。”诺列加是有名的歌剧迷,但他极为讨厌摇滚乐。几天后,1990年1月 3日,痛苦不堪的诺列加在比利亚努埃瓦神父的陪同下走出大门投降。这样的案例其实极多,美国自家的总统就在强大的心理和舆论攻势下黯然下台过。我们如能明了此种事实,或者能够对那种暗中进行身心摧残的情形有所了解。要知道,今天中国最优秀的儿女们正经受这样的身心摧残。

一个被警察狗们看了一周的女孩儿告诉我,她在自己的家里一周不能出门,警察在门外守着,她并没有被“恩准”住进政府或人民的牢房,她只是被看守在自己的家里。但这种摧残足以让一个坚强的心智崩溃。那个女孩儿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说的所有的东西对她都不起作用,名词、主义、未来都安慰不了她,在当时的情形下她唯一想到的就是:皈依、信教。

我的羞愤难以言喻。因此,我请求我的读者,让我们一起对中国的胡曾们保持某种必要的敬意。尽管我们并不完全懂得他们,但他们绝非妄想狂,更不是精神病。他们搅动了表面上和谐平安的秩序,他们绝非添乱者,制造麻烦的人。因为他们代替了我们,去探索中国人生存的边界,去揭示真相和人生的诸种可能,并为此付出了寻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未来社会会记念他们,这种记念可以从当下人心中开始。

写于2008年3月24日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零八宪章》

2008年12月10日公布

零 八 宪 章

一、前言

今年是中国立宪百年,《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周年,“民主墙”诞生30周年,中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在经历了长期的人权灾难和艰难曲折的抗争历程之后,觉醒的中国公民日渐清楚地认识到,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抽离了这些普世价值和基本政制架构的“现代化”,是剥夺人的权利、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21世纪的中国将走向何方,是继续这种威权统治下的“现代化”,还是认同普世价值、融入主流文明、建立民主政体?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抉择。

19世纪中期的历史巨变,暴露了中国传统专制制度的腐朽,揭开了中华大地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洋务运动追求器物层面的进良,甲午战败再次暴露了体制的过时;戊戌变法触及到制度层面的革新,终因顽固派的残酷镇压而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在表面上埋葬了延续2000多年的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囿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共和政体只是昙花一现,专制主义旋即卷土重来。器物模仿和制度更新的失败,推动国人深入到对文化病根的反思,遂有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因内战频仍和外敌入侵,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被迫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再次开启了宪政历程,然而国共内战的结果使中国陷入了现代极权主义的深渊。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名义上是“人民共和国”,实质上是“党天下”。执政党垄断了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制造了反右、大跃进、文革、六四、打压民间宗教活动与维权运动等一系列人权灾难,致使数千万人失去生命,国民和国家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二十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毛泽东时代的普遍贫困和绝对极权,民间财富和民众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个人的经济自由和社会权利得到部分恢复,公民社会开始生长,民间对人权和政治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执政者也在进行走向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改革的同时,开始了从拒绝人权到逐渐承认人权的转变。中国政府于1997年、1998年分别签署了两个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全国人大于2004年通过修宪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今年又承诺制订和推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但是,这些政治进步迄今为止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有法律而无法治,有宪法而无宪政,仍然是有目共睹的政治现实。执政集团继续坚持维系威权统治,排拒政治变革,由此导致官场腐败,法治难立,人权不彰,道德沦丧,社会两极分化,经济畸形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到双重破坏,公民的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不满情绪持续高涨,特别是官民对立激化和群体事件激增,正在显示着灾难性的失控趋势,现行体制的落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我们的基本理念

当此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历史关头,有必要反思百年来的现代化历程,重申如下基本理念:

自由:自由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论、出版、信仰、集会、结社、迁徙、罢工和游行示威等权利都是自由的具体体现。自由不昌,则无现代文明可言。

人权:人权不是国家的赐予,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享有的权利。保障人权,既是政府的首要目标和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历次政治灾难都与执政当局对人权的无视密切相关。人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服务于人民,政府为人民而存在。

平等:每一个个体的人,不论社会地位、职业、性别、经济状况、种族、肤色、宗教或政治信仰,其人格、尊严、自由都是平等的。必须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权利平等的原则。

共和:共和就是“大家共治,和平共生”,就是分权制衡与利益平衡,就是多种利益成分、不同社会集团、多元文化与信仰追求的群体,在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共同议政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公共事务。

民主:最基本的涵义是主权在民和民选政府。民主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人民,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2)政治统治经过人民选择,(3)公民享有真正的选举权,各级政府的主要政务官员必须通过定期的竞选产生。(4)尊重多数人的决定,同时保护少数人的基本人权。一句话,民主使政府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公器。

宪政:宪政是通过法律规定和法治来保障宪法确定的公民基本自由和权利的原则,限制并划定政府权力和行为的边界,并提供相应的制度设施。

在中国,帝国皇权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在世界范围内,威权体制也日近黄昏;公民应该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祛除依赖“明君”、“清官”的臣民意识,张扬权利为本、参与为责的公民意识,实践自由,躬行民主,尊奉法治,才是中国的根本出路。

三、我们的基本主张

藉此,我们本着负责任与建设性的公民精神对国家政制、公民权利与社会发展诸方面提出如下具体主张:

1、修改宪法:根据前述价值理念修改宪法,删除现行宪法中不符合主权在民原则的条文,使宪法真正成为人权的保证书和公共权力的许可状,成为任何个人、团体和党派不得违反的可以实施的最高法律,为中国民主化奠定法权基础。

2、分权制衡:构建分权制衡的现代政府,保证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确立法定行政和责任政府的原则,防止行政权力过分扩张;政府应对纳税人负责;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建立分权与制衡制度,中央权力须由宪法明确界定授权,地方实行充分自治。

3、立法民主:各级立法机构由直选产生,立法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实行立法民主。

4、司法独立:司法应超越党派、不受任何干预,实行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设立宪法法院,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维护宪法权威。尽早撤销严重危害国家法治的各级党的政法委员会,避免公器私用。

5、公器公用:实现军队国家化,军人应效忠于宪法,效忠于国家,政党组织应从军队中退出,提高军队职业化水平。包括警察在内的所有公务员应保持政治中立。消除公务员录用的党派歧视,应不分党派平等录用。

6、人权保障:切实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尊严。设立对最高民意机关负责的人权委员会,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犯人权,尤其要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任何人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传讯、审问、处罚,废除劳动教养制度。

7、公职选举:全面推行民主选举制度,落实一人一票的平等选举权。各级行政首长的直接选举应制度化地逐步推行。定期自由竞争选举和公民参选法定公共职务是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

8、城乡平等:废除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落实公民一律平等的宪法权利,保障公民的自由迁徙权。

9、结社自由: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权,将现行的社团登记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开放党禁,以宪法和法律规范政党行为,取消一党垄断执政特权,确立政党活动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实现政党政治正常化和法制化。

10、集会自由:和平集会、游行、示威和表达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自由,不应受到执政党和政府的非法干预与违宪限制。

11、言论自由:落实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学术自由,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制订《新闻法》和《出版法》,开放报禁,废除现行《刑法》中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条款,杜绝以言治罪。

12、宗教自由:保障宗教自由与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活动不受政府干预。审查并撤销限制或剥夺公民宗教自由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禁止以行政立法管理宗教活动。废除宗教团体(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必经登记始获合法地位的事先许可制度,代之以无须任何审查的备案制。

13、公民教育:取消服务于一党统治、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教育与政治考试,推广以普世价值和公民权利为本的公民教育,确立公民意识,倡导服务社会的公民美德。

14、财产保护:确立和保护私有财产权利,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保障创业自由,消除行政垄断;设立对最高民意机关负责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合法有序地展开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归属和责任者;开展新土地运动,推进土地私有化,切实保障公民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15、财税改革:确立民主财政和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建立权责明确的公共财政制度构架和运行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合理有效的财政分权体系;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以降低税率、简化税制、公平税负。非经社会公共选择过程,民意机关决议,行政部门不得随意加税、开征新税。通过产权改革,引进多元市场主体和竞争机制,降低金融准入门槛,为发展民间金融创造条件,使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活力。

16、社会保障: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国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就业等方面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17、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和全人类负责;明确落实国家和各级官员必须为此承担的相应责任;发挥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18、联邦共和: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参与维持地区和平与发展,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维护香港、澳门的自由制度。在自由民主的前提下,通过平等谈判与合作互动的方式寻求海峡两岸和解方案。以大智慧探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可能途径和制度设计,在民主宪政的架构下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19、转型正义:为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政治迫害的人士及其家属,恢复名誉,给予国家赔偿;释放所有政治犯和良心犯,释放所有因信仰而获罪的人员;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查清历史事件的真相,厘清责任,伸张正义;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和解。

四、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和人权理事会的成员,理应为人类和平事业与人权进步做出自身的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世界的所有大国里,唯独中国还处在威权主义政治生态中,并由此造成连绵不断的人权灾难和社会危机,束缚了中华民族的自身发展,制约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政治民主化变革不能再拖延下去。

为此,我们本着勇于践行的公民精神,公布《零八宪章》。我们希望所有具有同样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公民,不分朝野,不论身份,求同存异,积极参与到公民运动中来,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以期早日建成一个自由、民主、宪政的国家,实现国人百余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与梦想。

签署人:303人

于浩成(北京,法学家)
张思之(北京,律师)
茅于轼(北京,经济学家)
杜 光 (北京,政治学家)
李 普 (北京,老记者)
沙叶新(上海,剧作家)
流沙河(四川,诗人)
吴茂华(四川,作家)
张显扬(北京,思想家)
孙文广(山东,教授)
鲍 彤(北京,公民)
丁子霖(北京,教授)
张先玲(北京,工程师)
徐 珏(北京,研究员)
蒋培坤(北京,教授)
刘晓波(北京,作家)
张祖桦(北京,宪政学者)
高 瑜(北京,记者)
戴 晴(北京,作家)
江棋生(北京,学者)
艾晓明(广东,教授)
刘军宁(北京,政治学家)
张旭昆(浙江,教授)
徐友渔(北京,哲学家)
贺卫方(北京,法学家)
莫少平(北京,律师)
陈子明(北京,学者)
张博树(北京,政治学家)
崔卫平(北京,学者)
何光沪(宗教学专家)
郝 建(北京,学者)
沈敏骅(浙江,教授)
李大同(北京,记者)
栗宪庭(北京,艺术评论家)
张 鸣(北京,教授)
余 杰(北京,作家)
余世存(北京,作家)
秦 耕(海南,作家)
周 舵(北京,学者 )
浦志强(北京,律师)
赵达功(深圳,作家)
姚立法(湖北,选举专家)
冯正虎(上海,学者)
周 勍(北京,作家)
杨恒均(广州,作家)
滕 彪(北京,法学博士)
蒋亶文(上海,作家)
唯 色(西藏,作家)
马 波(北京,作家)
查建英 (北京,作家)
胡发云(湖北,作家)
焦国标(北京,学者)
李公明(广东,教授)
莫之许(北京,评论家)
李柏光(北京,法学博士)
傅国涌(浙江,作家)
马少方(广东,商人)
张 闳(上海,教授)
夏业良(北京,经济学家)
冉云飞(四川,学者)
廖亦武(四川,作家)
王 怡(四川,学者)
王晓渔(上海,学者)
苏元真 (浙江,教授)
强剑衷(南京,老报人)
欧阳小戎(云南,诗人)
刘 荻(北京,自由职业者)
昝爱宗(浙江,记者)
周鸿陵(北京,社会活动家)
冯 刚(浙江 教授)
陈 林(广州 学者)
尹 贤(甘肃,诗人)
周 明(浙江,教授)
凌沧洲(北京,新闻人)
铁 流(北京,作家)
陈奉孝(山东,北大右派学生)
姚 博(北京,评论家)
张津郡(广东,职业经理人)
李剑虹(上海,作家)
张善光(湖南,人权捍卫者)
李德铭(湖南,新闻工作者)
刘建安(湖南,教师)
王小山(北京,媒体人)
范亚峰(北京,法学博士)
周明初(浙江,教授)
梁晓燕(北京,环保志愿者)
徐 晓(北京,作家)
陈 西(贵州,人权捍卫者)
赵 诚(山西,学者)
李元龙(贵州,自由撰稿人)
申有连(贵州,人权捍卫者)
蒋绥敏(北京,工程师)
陆中明(陕西,学者)
孟 煌(北京,画家)
林福武(福建,人权捍卫者)
廖双元(贵州,人权捍卫者)
卢雪松(吉林,教师)
郭玉闪(北京,学者)
陈焕辉(福建,人权捍卫者)
朱久虎(北京,律师)
金光鸿(北京,律师)
高超群(北京,编辑)
柏 风(吉林,诗人)
郑旭光(北京,学者)
曾金燕 (北京 维权人士)
吴玉琴(贵州,人权捍卫者)
杜义龙(陕西,作家)
李 海(北京,人权捍卫者)
张 辉(山西,民主人士)
江 山(广东,业主维权者)
徐国庆(贵州,民主人士)
吴 郁(贵州,民主人士)
张明珍(贵州,民主人士)
曾 宁(贵州,民主人士)
全林志(贵州,民主人士)
叶 航(浙江,教授)
马云龙(河南,资深媒体人)
朱健国(广东,自由撰稿人)
李 铁(广东,社会活动人士)
莫建刚(贵州,自由撰稿人)
张耀杰(北京,学者)
吴报建(浙江,律师)
杨 光(广西,学者)
俞梅荪(北京,法律人)
行 健(北京,法律人)
王光泽(北京,社会活动家)
陈绍华(广东,设计师)
刘逸明(湖北,自由撰稿人)
吴祚来(北京,研究员)
高 兟(山东,艺术家)
高 强(山东,艺术家)
唐荆陵(广东,律师)
黎小龙(广西,维权人士)
荆 楚(广西,自由撰稿人)
李 彪(安徽,商人)
郭 艳(广东,律师)
杨世元(浙江,退休人员)
杨宽兴(山东,作家)
李金芳(河北,民主人士)
王玉文(贵州,诗人)
杨中义(安徽,工人)
武辛源(河北 农民)
杜和平(贵州,民主人士)
冯 玲(湖北,宪政义工)
张先忠(湖北,企业家)
蔡敬忠(广东 农民)
王典斌(湖北,企业主)
蔡金才(广东 农民)
高爱国(湖北,企业主)
陈湛尧(广东 农民)
何文凯(湖北,企业主)
吴党英(上海,维权人士)
曾庆彬(广东 工人)
毛海秀(上海,维权人士)
庄道鹤(杭州,律师)
黎雄兵(北京,律师)
李任科(贵州,民主人士)
左 力(河北 律师)
董德筑(贵州,民主人士)
陶玉平(贵州,民主人士)
王俊秀(北京,IT从业者)
黄晓敏(四川,维权人士)
郑恩宠(上海,法律人)
张君令(上海,维权人士)
杨 海(陕西,学者)
艾福荣(上海,维权人士)
杨华仁(湖北,法律工作者)
魏 勤(上海,维权人士)
苏祖祥(湖北,教师)
沈玉莲(上海,维权人士)
关洪山(湖北,人权捍卫者)
宋先科(广东,商人)
汪国强(湖北,人权捍卫者)
陈恩娟(上海,维权人士)
李 勇(北京,媒体人)
常雄发(上海,维权人士)
王京龙(北京,管理学者)
许正清(上海,维权人士)
高军生(陕西,编辑)
郑蓓蓓(上海,维权人士)
王定华(湖北,律师)
谈兰英(上海,维权人士)
范燕琼(福建,人权捍卫者)
林 辉(浙江,诗人)
吴华英(福建,人权捍卫者)
薛振标(浙江,民主人士)
董国菁(上海,人权捍卫者)
陈玉峰(湖北,法律工作者)
段若飞(上海,人权捍卫者)
王中陵(陕西,教师)
董春华(上海,人权捍卫者)
陈修琴(上海,人权捍卫者)
刘正有(四川,人权捍卫者)
马 萧(北京,作家)
万延海(北京,公共卫生专家)
沈佩兰(上海,维权人士)
叶孝刚(浙江,大学退休教师)
张劲松(安徽,工人)
章锦发(浙江,退休人员)
王丽卿(上海,维权人士)
赵常青(陕西,作家)
金月花(上海,维权人士)
余樟法(广西,作家)
陈启勇(上海,维权人士)
刘贤斌(四川,民主人士)
欧阳懿(四川,人权捍卫者)
邓焕武(重庆,商人)
贺伟华(湖南,民主人士)
李东卓(湖南,IT从业者)
田永德(内蒙,人权捍卫者)
智效民(山西,学者)
李昌玉(山东,教师)
郭卫东(浙江,职员)
陈 卫(四川,民主人士)
王金安(湖北,企业主)
察文君(上海,维权人士)
侯述明(湖北,企业主)
刘汉南(湖北,人权捍卫者)
史若平(山东,教授)
张忍祥(湖北,人权捍卫者)
野 渡(广东,编辑)
夏 刚(湖北,人权捍卫者)
赵国良(湖南,民主人士)
李智英(北京,学者)
张重发(贵州,民主人士)
陈永苗(北京,学者)
江 婴(天津,诗人)
田祖湘(贵州,民主人士)
黄志佳(湖北,公务员)
关业波(湖北,公务员)
王望明(湖北,企业主)
高新瑞(湖北,企业家)
宋水泉(湖北,法律工作者)
赵景洲(黑龙江,人权捍卫者)
温克坚(浙江,学者)
魏文英(云南,教师)
陈惠娟(黑龙江,人权捍卫者)
陈炎雄(湖北,教师)
段春芳(上海,人权捍卫者)
刘正善(云南,工程师)
关 敏(湖北,大学教师)
戴元龙(福建,企业主)
余以为 (广东,自由撰稿人)
韩祖荣(福建,企业主)
汪定亮(湖北,律师)
陈青林(北京,人权捍卫者)
钱世顺(广东,企业主)
曾伯炎(四川,作家)
马亚莲(上海,人权捍卫者)
车宏年(山东,自由撰稿人)
秦志刚(山东,电子工程师)
宋翔峰(湖北,教师)
邓复华(湖北,作家)
徐 康(湖北,公务员)
李建强(山东,律师)
李仁兵(北京,律师)
裘美丽(上海,维权人士)
兰志学(北京,律师)
周锦昌(浙江,退休人员)
黄燕明(贵州,民主人士)
刘 巍 (北京,律师)
鄢烈汉(湖北,企业主)
陈德富(贵州,民主人士)
郭用新(湖北,医生)
郭永丰(广东,中国公民监政会发起人)
袁新亭 (广州,编辑)
戚惠民 (浙江,民主人士)
李 宇(四川,采编)
谢福林(湖南,人权捍卫者)
徐 光(浙江,企业主)
野 火 (广东,自由撰稿人)
邹 巍(浙江,维权人士)
萧利彬(浙江,工程师)
高海兵(浙江,民主人士)
田奇庄(河北, 作家)
邓太清(山西,民主人士)
裴鸿信(河北,教师)
徐 民(吉林,法律工作者)
李喜阁(河南,维权人士)
王德邦(北京,作家)
冯秋盛(广东,农民)
侯文豹(安徽,维权人士)
唐吉田(北京,律师)
刘荣超(安徽,农民)
李天翔(河南,工人)
崔玉振(河北,律师)
许茂连(安徽,农民)
翟林华(安徽,教师)
陶晓霞(安徽,农民)
张 望(福建,工人)
黄大川(辽宁,职员)
陈啸原(海南,职员)
张鉴康(陕西,法律工作者)
张星水(北京,律师)
马纲权(北京,律师)
王金祥(湖北,维权人士)
王家英(湖北,企业主)
鄢来云(湖北,企业主)
李小明(湖北,维权人士)
肖水祥(湖北,维权人士)
鄢裕祥(湖北,维权人士)
刘 毅(北京,画家)
张正祥(云南,环保人士)

(共303人)

签名规则:

1,本宪章为开放签名。
2,请用真名或常用笔名签名,并注明所在地和职业。
3、签名格式:姓名、当前所在省份、职业。如:张XX(北京,作家)
4,签名信箱:2008xianzhang@gmail.com,2008xianzhang2008@gmail.com [*来稿] (* *)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完成对毛泽东神话的解构

完成对毛泽东神话的解构
——读张戎等《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傅国涌



毛泽东死了三十多年了,他留下的巨大阴影依然覆盖着广袤的中国大地,他无情的梦魇依然萦绕在十几亿中国人心头,他的神话在权力的刺刀和谎言精心编织的花环重重守护下,依然挥之不去。解构毛泽东神话也因此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问题之一,21世纪中国人要走出专制的胡同,重新找回做人的尊严,确立人的价值和生活的自信,这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如何对待毛神话和毛留下的遗产也是对每个中国人常识和人格的考验。从本质的意义上说,毛神话就是57年来一切中国大灾难的根源。57年前站毛在天安门城楼上郑重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际上站起来的只是他一个人,因为他是“人民”的化身,他与“人民”合二为一,他是一尊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人民神”。1949年的历史变动被毛和他的追随者们称为“解放”,实际上,解放的只是毛一个人,他赢得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自由,超过历代君王的自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和尚打伞”,他玩尽天下美女,占尽天下风景,骄奢淫逸,却以爱吃辣椒和红烧肉和打补丁的睡袍、毯子之类的特殊癖好,编造了朴素的神话。他把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上,让一切党国功臣、元勋策士拜倒在他的胯下,以炉火纯青的古老帝王术,穿上“人民”的外衣,将那些自始至终对他诚惶诚恐、附首贴耳的驯服工具一个个击倒在地,再踩上一脚,甚至置之死地。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人的下场众所周知,即使侥幸活到 1976年的周恩来、朱德,他们的命运遭遇也一样好不了多少。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也许毛泽东才是最有资格称“孤”道“寡”的人物,他是没有帝王头衔的帝王,与他无所不用其极的残忍相比,与他红色油彩涂抹、金粉装饰的愚民骗术相比,与他现代包装的权谋、诡计和统治方法相比,历朝历代的暴君都注定了望尘莫及、相形失色,包括无道著称的那个纣王,也包括焚书坑儒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内。



毛泽东神话最初是在陕北的土窑洞里完成的。最早略窥其中端倪的翻译家、作家王实味,在延安的报纸上一篇杂文《野百合花》呼唤人性,遭到灭顶之灾,成为刀下游魂。那个年代,包括美国红色记者斯诺、中国民间报纸《大公报》和《申报》的记者范长江、俞颂华等人都曾造访延安,但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现,什么也没有察觉,只有五体投地的佩服,无论是对毛还是对他掌握的红色团队(也许他们到延安早了一些,毛的花花肠子还没露出)。1944年,一个耳朵有点聋的民间报纸《新民报》记者赵超构到延安采访,虽然也是走马观花,但他却洞见了毛泽东神话的奥秘,在他的传世之作《延安一月》中有准确、传神的记录。1949年,毛泽东平定天下、登上大位之后,举国上下曾经沉醉在改天换地的欢乐气氛中,对毛的膜拜开始遍及大江南北,每个角落、每一寸土地,连世世代代贴灶神的农民灶台都悄悄地换成了毛像。毛神话成了中国有文字以来最大的神话。神话的建构和普及当然伴随着血腥和杀人不见血的精神绞杀,从知识分子阶层开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社会阶层的中国人先后都遭逢了旷古未闻的洗脑、剥夺和无情的管制、无所不在的桎梏,农民被钉死在故土家园的土地上至少有三十年,号称“领导阶级”的工人也没有一天真正当家作主,即使是追随毛集团打天下的人们上至国家主席、元帅将军、封疆大吏下至普通党员、基层干部,也很少有人幸免挨整、受冤的命运。一句话,毛泽东与所有中国人为敌,与整个世界为敌,与全人类为敌。他以为自己就是神,他以为自己的智商和性格足以主宰大地万物,所以他在最狂妄的时候不惜与自然为敌,比如大跃进之类。饿死几千万生灵,他不为所动,向来乖顺、参与制造了毛神话的刘少奇紧张了,怕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刘的悲剧由此拉开序幕。



三十多年过去了,毛死骨早寒,但毛依然是一个强有力的不可批评、质疑的神话,他的画像、尸体都停留在中国的心脏,他像符咒一般为继承他遗产的强权看家护院。当然,以中国之大,57年来也并非没有人看透刺刀与谎言曾层层保护的毛神话。在50年前那场引“蛇”出洞的大“阳谋”中,洞若观火的储安平先生在给“老和尚”提意见中,虽然温和却一针见血地把矛头指向了“党天下”。另一位在西南联大深受学生喜爱的政治学教授张奚若提出了十六字批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锋芒所向直指毛神话。在他们之后,北大才女林昭、会计学家出身的顾准先生、研究爱因斯坦的许良英先生等人,在长夜难明的沉沉黑暗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窥破了毛神话,开始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毛驾崩以后,毛氏权力衣钵的继承者,虽然都是文革劫难的幸存者,受过毛的非人对待,吃了无数的苦头,但是一旦翻过身来,他们马上明白毛的神话不能破灭,要尽最大可能去维护虚幻的光环,反正中国人容易欺骗,中国人天生胆小,因此才有“三七开”的官方定评。当然,“三七开”的紧箍咒不可能约束所有国人,不可能约束先一步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的部分国人。因此,二十几年以来对毛神话的质疑从来没有中断过,解构毛神话的努力有了重大的进展,张戎夫妇的这本《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是最新的一个大收获,从文本上说,可以说,以此书为标志对毛神话的解构已接近完成。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此看成是研究毛泽东的颠峰之作(尽管此书本身还是也有一些遗憾,我后面再讲)。



这本书面世之前,在毛神话覆盖不住的香港和异国土地上,解构毛神话的中文著作已出版了不少,其中至少有五种曾引起中文读者的广泛共鸣和称道,包括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受到李慎之生前激赏的那本王若水遗作《新发现的毛泽东》,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以及何方的《党史笔记》。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这些书的先后问世,毛神话已经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前段时间,有朋友借给我沉甸甸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本想关于毛的书读得太多了,早已腻烦,对此书也未寄予厚望。没想到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书中确实提供了大量第一次公开的史料,不时给我带来新的阅读惊喜。



毛**神话留下的遗产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负面的,他活生生地切断了中国的文脉,不光是切断了文化之脉,将绵延数千年甚至更久远的文化扯成了断线的风筝,蛮横地拒绝了中国文化中一切温暖的有人性底色的因子,更可怕的是他实际上切断了我们的文明之脉。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本来脉络是清晰的,哪怕是在战火不绝的军阀时代、日本入侵时代,泱泱民族也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未来的方向,那就是最终要归入人类主流文明,与世界文明接轨,而毛以一己之私垄断政权、主宰山河,荒唐地把中国推向了一片无底的泥潭,还要美其名解放中国,将自己的天下称为“新中国”,将以往的中国看作“旧中国”,毫不留情地要斩断与过去的一切联系,从头开始在白纸上画画,整死多少人、饿死多少人、杀死多少人统统都不在乎。他空前地强化了现代时空下的专制帝统,本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都因为遭到举国的唾弃而昙花一现,中国开始与绵延近两千年的“秦政”告别,而到了毛手里,他不仅要学习“秦政”,而且变本加厉,自称“秦始皇加马克思 ”,当然在他身上闻不到多少马克思的气味,更多的是斯大林的气味,说他是“秦始皇加斯大林”恐怕更为准确。他的肉身统治这个国度长达27年,他的神话至今没有被官方抛弃,他确立的统治思维和统治方式绵延至今。他强势扭转了晚清开创的现代化进程,把中国纳入他的阶级斗争战车上,这种扭转是全方位的,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各个层面,政治现代化虽屡经挫折,但追求民主的线索始终没有断过,即便是在抗战期间的重庆,只有到了毛这里,通过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然后到50年前发生的铺天盖地的反右运动,将此前接受过健康文明教育的知识分子,呼吸过欧风美雨,对法治、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有着清晰认知的那一部分人,几乎全都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这些人大多数未能熬过寒冬,活着走出“文革”,在身体上消失了。他们的离开,放在整个现代化史上,意味着上百年来本民族政治现代化的一点微弱积累归零。从顾准到许良英、方励之再到李慎之,到“文革”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从零起步,通过痛苦的反思、追寻,最后才好不容易重新摸到现代文明的门槛,重新认识到人类普世价值。他对经济现代化的摧毁,至少将这一进程推迟、延缓了半个多世纪,通过没收、改造和公私合营等手段,晚清以来成长起来的整个实业家、金融家阶层,几乎被他连根铲除。就是在面对国有化、集体化的经济发展,他也要时不时地把经济大树拔起来检验一下是否符合他的意识形态标签。与上面这些相比,最可怕的还是他对人性的灭绝和对道德的践踏,他通过一系列的自上而下、人人过关的政治运动,将整个民族带入了一个不讲人道、不讲亲情的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他统治下,这个古老民族的整体道德水准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其后遗症震荡至今,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还看不到好转的迹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上的暴君没有一个可以与他相媲美。他嘴上念叨着什么“为人民服务”,“人民”其实就是他自己,他说谁不是“人民”,谁马上就会失去“人民”的身份,“人民”是他的护身符,是他得心应手的道具,也是他用来打人最方便的武器。他在本质上和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一样,洪打着“上帝”的旗号,他打着“人民”的旗号、“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只是他在权谋、手段上要远高于洪,他更具有蛊惑人心的一面,他的说辞、表演欺骗性更强,他遇到了一个历史契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日本侵华,所以他要“感谢皇军”。



三十多年了,尽管神话已渐渐残缺,太阳将要落山,但毛的神话仍然渗透、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无时不能感到。这个时候,《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的出现虽然在现实中还不能给毛神话致命的最后一击,但它对于解构毛神话无疑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说前面五本书对毛神话提供的都不是全景式的、系统全面的解构,那么,此书对毛一生的各个阶段都作了新的解剖、彻底的解构,历史的手术刀所到之处,骨肉皮筋无不逼现,原形毕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光剥下了毛身上的最后一件亵衣,而且把他的身体、灵魂都剖开了。在这一系列史书面前,毛神话只剩下了一堆可怜的废墟。现在的问题只是大多数同胞还没有机会读到这些书,不过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要紧的是解构已接近完成。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与前面五本书,与其他的许多研究,包括对胡风案、对反右、对文革的研究一起完成了这个解构,其贡献是无须置疑的。我以为,如果将此书看作是政治读物几乎是完美的,但作为历史著作也不是没有任何遗憾,特冒昧提出一些个人看法,求教于作者和各位读者。比如作者先入为主,先将毛泽东定性为一个魔鬼,也就是观点先行,再收集资料证明这个观点,而不是先有历史事实,再在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地得出结论。这样做作为畅销书当然没有问题,作为严谨的历史著作就显得主观了一点、简单化了一点,少了一点对历史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和把握。比如说作者过分强调了毛个人的人品、性格等主观因素,如果把毛放在整个中国文化、20世纪动荡背景以及特殊的革命造反环境下进行考察,他个人之所以最后成了超级魔鬼,应该有更复杂的原因,其他人包括整个打天下、坐天下的集团,都要负各自的历史责任。这一点在书中并不突出。对毛的心路,他在走向革命以及掌握绝对权力过程中的内心轨迹缺乏较为贴切的理解。当然,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方式,完全都是按西方畅销书模式打造的,先有英文版,再有中译本,其用意就是要制造轰动效应,因此落笔之时处处考虑到西方人的口味。拿它与前面五本书比较,我觉得也可以看出各自的长处,比如要深入了解1949年以后的二十七年,我们还是要看《晚年周恩来》;要搞清楚毛泽东杀AB团这段历史,我们还要看《新发现的毛泽东》;要明白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运动也就是毛在党内成为神的来龙去脉,我们还要看《党史笔记》和《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从生活中近距离观察、理解毛泽东,我们还要看《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要明白1959年的庐山会议,我们还要看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然而,只有它才是一部集大成的毛传,即使有些不足和缺陷也掩盖不住它散发出的光芒。特别是在世界上已经有了那么多不同版本的毛传和研究毛的著作后,这本书还能挖掘出新材料,写出新意,确实难能可贵(当然也因为刻意求新,为了标新立异,有些史料并不太可靠,比如关于几个“红色代理人”的证据都嫌不足。)这部书在前面许多书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对毛神话的解构,我想说,此书中文版的意义远大于其他文字的版本,毕竟解构毛泽东神话首先是中国人的事。在这个意义上,这应该是一本全体中国人的必读书,张戎这个名字将因此而进入2006年的编年史。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两篇林昭殉难40周年祭文(附林昭诗作一首)

向死而生——纪念林昭殉难40周年

作者:傅国涌

1968年4月29日,北大女生林昭被秘密枪杀时还不到36周岁。两天后,上海公安局人员上门向她母亲索取5分钱子弹费。1981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给她平反。

40年前,林昭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因为她人性中最真实、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面没有磨灭,而且在严酷的现实中被激活、被唤醒了,她向往人的生活的愿望决定了不能苟且、不能屈从,也就是她所说的宁可玉碎。她深知自己流露的人性的气息不合时宜,她说:“因为这一份该死的‘人性’正就是造成林昭本身之悲剧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不能选择更简单的道路呢?作为林昭的个人悲剧那是也只好归咎于我所怀抱之这一份该死的人性了。”

她的全部追求包括她的牺牲,都根源于她对人性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她的生活、她的诗、她的信仰和她丰富的情感之中找到答案。1966年,她在狱中见到北大同学张元勋,诀别之际,她郑重托付:“我随时都会被杀,相信历史总会有一天人们会说到今天的苦难!希望你把今天的苦难告诉未来的人们!并希望你把我的文稿、信件搜集整理成三个专集:诗歌集题名《自由颂》、散文集题名《过去的生活》,书信集题名《情书一束》。”

这是她留给世界的遗言,三个书名,就是她对自己短暂一生的概括,生活、情感和诗。不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她的宁为玉碎,她这样选择不是因为否定生活,恰恰相反,是因为她太珍视生活、太珍爱生活了。她说自己反抗的全部根据只是一条天人共许的铁则:“被践踏的公义必须得到伸张!这也就是我常爱提说的生活之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部分。”她指控血腥惨厉的统治完全毒化了“原该是那么明朗美好的生活,从而也致命地重创了以至戕杀了林昭对于生活的真挚的感情。 ”她说自己反右以来双足分跨在生死门槛的两侧,一直就这样对待生活,“也正是这种基本态度使作为一名战士的我能在严酷的牢狱中多少占据到主动。”

她在写给法院的书面答辩中指出:“历史早已宣判了,生活完全证明了:我们是无罪的!罪人是你们这些可耻的极权统治者,而不是我们!——不是我们,不是我们!根本不是我们。而且绝对不是我们!”面对自己栖身的时代,她最痛心的是“我们的青春、爱情、友谊、学业、事业、抱负、理想、幸福、自由……我们之生活的一切、为人的一切几乎被摧残殆尽地葬送在这个污秽、罪恶而更伪善的极权制度恐怖统治之下,……”她说:“作为一个人,我为自己之完整、正直而且干净的生活权利——生存权利而斗争那永远是无可非议的!”



林昭憎恶与人的生活相对立的一切,她理解的生活不是一个空洞的不着边际的名词,而是有着美好而充实的内容。为此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北大,有人批评她“小资产阶级浪漫情调极浓”、“骄傲自大”、“不关心政治”等等。开学不久在未名湖畔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她唱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即被同学孙文铄批评“太悲凉,有资产阶级情调”。在同学、友人的记忆中,她是一个很懂得生活并且会享受生活的人。

羊华荣说她“不重修饰,但留意仪表之美”,送他的一张照片中身穿中式蓝布上衣,白围巾,两条辫子上扎白色蝴蝶结,平常她都是这样打扮。她留下的许多照片也都是这一形象。照片的背面她题了8个字:“什么是美?生活本身。”林昭两条辫子的时候多,人们的回忆常常提到她的辫子。有时她也会烫发。1962年春天她保外在家,倪竞雄见到她“一头新烫的卷发”。夏天,羊华荣在苏州见到她,“比过去胖了,身体似很好,穿着合身的旗袍,烫了发,看上去挺精神,已非昔日的瘦弱多病的林妹妹形象。”更早的一次,同学张玲记得大二开学时,她从苏州回北京,满面春风地给大家分赠土仪,尤其对她“剪掉辫子,烫起头发,穿上时新衣服”印象深刻。节假日她到张玲家做客,张母喜欢她穿的衣服样式,照着样子为女儿做新衣。她自己会裁剪衣服,陈叔方回忆,她在《常州民报》工作时,有个盛夏她穿了一件白底蓝花的连衣裙,很好看。“我说,你这件衣裳很别致呀!她淡淡地一笑,说是自己裁剪的。”在北大,即便成为右派后,她对生活仍保持着美好的感觉。羊华荣记得:“有天黄昏,她意外地穿一件红色呢外衣,我说:今天是什么日子,打扮得这么漂亮。她说:这是她自己设计和缝制的,尚未完工,穿来请你看看,是否合身。我对此完全是外行,但还是赞美了几句,特别是称赞她还会做衣服时,她显然很高兴。”她被枪杀的那天,正在病床上打葡萄糖,三四个武装人员冲进来,大叫:“死不悔改的反革命,你的末日到了!”她仍要求:“让我换件衣服。”未得准许,她只能遗憾地穿着医院的病服告别人间。

她爱吃,1951年11月,在无锡,她拿母亲刚寄给她的一件新的毛料丝棉背心去换了钱,和同学倪竞雄到崇安寺,一个个小吃摊吃过去,“糖芋头、鸡蛋饼、梅花糕、海棠糕、藕粥……最后到王兴记小笼包,大馄饨。”背心换的钱全部吃光。倪提出你妈妈知道了不要气坏了时,她笑笑扮个鬼脸。狱中她给母亲的信还能一口气开出几十种不同吃法的食物来,她呼喊:妈妈,我要吃啊!她谶语般地反复念叨:“猪头、猪尾巴!猪头、猪尾巴!猪头、猪头!”

她爱喝酒,1957年的冬天,遇到刮大风或下雨,她和羊华荣常到小酒店边喝酒边聊天,有时借了象棋,边下棋边喝酒,酒喝多了她的脸会发白,而不是红。“她喝酒还能自控,我从来未见她喝醉过,即使多喝一点,也从未见她说酒话。”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同学李虹岗回忆,毕业话别那次,最招人注意的就是林昭,“不仅能大口饮酒,其性格之豪放,抱负之殷切,大有‘乘风破万里浪’之巾帼气概。”谭天荣也说她喜欢喝酒,高兴时喝上一杯,难受时也喝上一杯。

她很喜欢猫,曾对谭天荣说,她家里的人有时也称她为“猫”,她说有一次把弟弟惹急了,她弟弟冲着她狠狠地说‘杀猫吃猫肉’!”《常州民报》的同事说她的形象就如小花猫,常常开玩笑称她“小猫”。她自己给倪竞雄写信有时不署名,就画个小猫。许多同学都叫她猫,1955年11月她坐在颐和园大门外的铜狮子座上,拍过一张照片,她有个同班同学在背面题了“猫与狮”三个字。甘粹和她在一起时,叫她“猫咪”。她连糖她都喜欢带猫字的牌子,张元勋探监原定两次,结束时,她要张第二天给她送一盒奶糖,“不要大白兔,要猫头的!”

她妹妹说“她是一个不耐寂寞的人”,“在北大最喜欢跳舞,有舞必到。采一串鲜花编个花环戴在头上,进舞场直跳到结束”。谭天荣说自己和她认识,就是在1954年欢迎新同学的舞会上,以后有舞会上偶尔也会请她跳舞。北大每个周末都会在大饭厅举行舞会,林昭“对交谊舞的兴致也颇浓”,沈泽宜回忆,“我现在还记得她扎了两根羊角辫,各插一朵花,两眼放光,迎着我缓缓走来的样子,禁不住黯然神伤。”

她会拍照,1957年5月19日,《红楼》编辑部一行10人,游览颐和园,就是她做摄影师,拍了许多照片,不料成了绝响。

在北大,她被叫做“林姑娘”,她则叫这个同学“史湘云”、那个同学“薛宝琴”。她爱开玩笑,也被打成右派的同学刘发清回忆,1958年7月的一天,他走在校门口,突然有人低声喝道:“右派分子刘××到哪里去?”他吃了一惊,却看到林昭笑吟吟地站在面前。她和羊华荣在一起,有时会即兴来一首小诗,因为她做诗爱用典故,比较费解,所以羊嘲笑说:“以后得抱一部《辞源》来听你的诗。”她反嘲说:“抱歉抱歉,不知你是只羊,人家对牛弹琴,我对羊吟诗。”说吧得意地哈哈大笑。羊华荣还回忆,有一次,她们在荒坟中聊天,行人听到声音回头就跑,“我说:这下我们变成鬼了。她笑笑说:谁也没有把我们当人,是鬼,人们还敬畏三分,做人不如做鬼。她拍拍坟头说:孤魂野鬼们,来吧,来和我们共度良霄。她还讲了一个人鬼相恋的故事。”1962年,他们同游苏州拙政园,林昭说要在他衣服上画八卦,他说那不成了狗头军师。她笑笑说:“是羊头军师。”

张元勋回忆,“她极爱与人逗嘴,每雅集总不免先口占良久,戏谑争胜”,有点儿“尖刻”。孙文铄说她“说话嘴不饶人”。土改时的指导员李茂章也说她“ 话语风趣而又往往尖刻犀利”,看不惯的事她就要说,而且“言辞尖利,常要触到人家痛处”。中学同学陆震华说她 “非常敏锐,三言两语就能使人感到语中有芒刺”,那时她不过十四五岁。在《常州民报》的同事眼里,“尽管她嘴巴不饶人,好与人争论,不轻易放过别人的缺点错误,但她尖锐的批评总是伴随着微笑进行的,给人以坦率、纯真之感。”

羊华荣说:“林昭较爱笑,大概是遵守笑不露齿的古训,她笑时习惯性地用手掩口。但她不爱哭,我从未见她哭过,甚至未见她掉过泪。”其实,她也喜欢哭,她妹妹说:“她的哭是撒娇,是愤怒,是发泄,并不一定是悲哀。”张玲曾看见她一边哭一边记日记,又一边哭一边把日记一页页烧了。狱中,她在给《人民日报》的长信中曾写道:“……惨厉的沉痛使我麻木,然而为着战斗我只有力持清醒而强使自己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现实!——忍受更加惨烈的剧痛:能够痛哭或者流泪亦可谓是一种幸福呢!最最痛苦倒是那么多眼眶干燥得淌泪全无的时刻:那些灼人的热泪无声地返流而一滴一滴滴在心上!每一滴都胜如利刃的一刺或钢鞭的一击,令这颗年轻而热烈的多感的心痛得痉挛欲裂!”

她妹妹回忆,1962年她保外在家时要给家人表演“杂技”,何谓“杂技”?她在看守所被反铐了180天,她要表演给亲人看,反铐着如何处理日常生活,包括洗脸、吃饭、大小便等。“母亲说不要瞎说。姐姐说,真可惜你们不要看我表演,因而丧失了一个机会理解20世纪的一种特殊生活模式。”期间,羊华荣来看她,她也说起在狱中如何学会戴着手铐梳头。

她送给羊华荣一张自己绘制的书签,题为“铁窗之花”,八分之七都涂成了黑色,右下角画一朵小红花,小红花上画两条黑线。书签的构思和绘制都很精巧。

她在狱中送给张元勋的小礼物就是用糖纸做的帆船。狱警说她用糖纸编了许多艺术品,种类很多,全监狱都知道。小小的帆船在纪录片的特写镜头中被放大,成为一个美丽而伤心的象征。它表示,即使在镣铐加身,高墙重围,随时面临被虐杀的日夜里,林昭的心灵依然那么纯净,她对人间的爱,她对生活的向往,都在小小的帆船中定格。



林昭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书信集取名《情书一束》?这个“情书”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谈情说爱的情书,而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她对世间感情的纯真向往,她爱人,也渴望被人爱。她曾对张元勋说:“如果有一天允许说话,不要忘记告诉活着的人们:有一个林昭因为太爱他们而他们杀掉!”

她在苏南专科学校和北大两度同学的羊华荣说,他们都成为右派后常在一起聊天:

“在闲谈中,她曾说过,她过去没有真正的恋人,只是有一些谈得来或比较接近的朋友,也有人曾向她表示过好感,她也婉拒了。我感到,林昭思想比较开放,喜交往,不耐寂寞,她的思想感情,需要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因而她需要朋友,需要知音,甚至需要关怀与爱,但对她来说,这未必就是爱情。

她不是传统型的女性,她在恋爱、婚姻等问题上似无一个固定的模式。有次她谈到北大一对恋人均被打成右派后,他们蔑视一切,冲破阻力,登记结婚了。她对他们的浪漫与勇气大为赞赏。她也讲一些爱情故事,但大都是浪漫式的恋情,这或许是她恋爱观的反映。”

她妹妹回忆:“姊姊永远追求爱情或者说她需要被人爱,姊姊是浪漫主义者,有许多‘男朋友’,或者他们告诉我,他们是她的男朋友。或者人们告诉我,他们是她的男朋友。或许她所爱的人并不能给予她同等的爱以回报。或许疯狂爱她的人,她只是谈谈地说:‘我并不爱你。’或许爱她的人觉得在热恋中,而她却留下心灵的一角,深深地爱着另一个人。或许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她和某些人能成为亲密的朋友,战斗的伴侣,生命道路上暂时的同行者,或者甚至可以结婚。或许她只是向往那些得不到的爱情,她永远需要有人爱她。她也有那么丰富的感情,在不同时期爱不同的人……”

她在狱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与自己的同辈战友们耳鬓厮磨不避瓜李是谓之小德出入”。她的感情确乎很丰富,1962年,她保释在外时,曾对羊华荣说,“有位审讯人员挺有风度,如果他不是逼我招供,我也许会爱上他。”在那些异性朋友纪念林昭的文章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她和他们交往的轨迹,看到她真实的情感和生命:

当年北大中文系学生沈泽宜追悔莫及,当年他拒绝了林昭的爱,无数年之后,当他知道,自己的名字早就出现在林昭姐妹之间的秘语之中,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彭令范回忆,她姐姐回家过暑假时曾告诉她:“我在舞会上遇到他,他很注意仪表,举止潇洒。那天,我很随便地头戴一个野花编成的花环,频频起舞。他请我跳了一次,他的舞跳得很好。隔了几天,我在未名湖冰场上走,他在后面引亢高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我只能回过头去和他大招呼。”后面这个细节与沈的回忆略有出入,他说,有一次在未名湖边放声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林昭对面走来,“脸上飞起红云”。1957年早春,他住院开刀,林昭天天到护士值班室打探病情而不留姓名。出院后他们相约见面,林昭表达了爱意,而他只希望保持友谊。江南诗人的风度、才气、舞技,都是这位江南才女所欣赏的,她那一句责怪谭天荣说“ 令”、“林”读音不同的“你比北方人还北方人”透露了内心的秘密。1958年2、3月间,他们最后一次在海淀一家小餐馆相遇,两人目光相对,没有说一句话,就此永诀。

林昭和北大物理系学生谭天荣早在舞会上认识,1956年初夏一个星期天早晨,在北大南校门遇到,她请谭一起到圆明园走走,然后请客吃饭,点了炒腰花,相隔半个多世纪,谭仍记得她当时点菜的语气。他们一个大谈《红楼梦》,一个大谈《水浒》,从此以“姐姐”、“小弟”相称。五一九”后她听了谭的演讲,很欣赏,“满怀喜悦地注视这位同学的神采风姿”。他们都成为右派后,在一次舞会上,“默默无言,相拥跳舞直到曲终人散”。一度她和谭天荣同在北大的苗圃劳动,后来她到人民大学劳动时,谭关进了北京郊区的监狱,每个星期六下午她都买了点心去看谭(始终没有见到,谭也一直不知道)。她那首题为《呼唤》的歌曲据说就是为谭写的。谭称之为“一个没有情节的爱情故事”。

林昭曾告诉妹妹,一个同为《红楼》编委的山东人,“对我很感兴趣,老是缠着我讲这讲那,有一天,他对我说,我们交个朋友吧。我说,我们是朋友呀,他坚持要和我做进一步的朋友。我说不大感兴趣。他又说,你不妨培养一下这种兴趣……”林昭虽然没有接受这份感情,但他们的交往一直没受影响,她在写给《人民日报》的长信中自述:“想当初这个青年就学于北京大学时便向称飞扬跌宕风流自喜,对之怀有爱慕心思的异性同学也不在少;不能无所选择地接受又是一回事,我可也从未为此轻怠过谁个,……我每说:感情不是一种错误,也不应过于责备。人若于我有感情,我即使不能接受总该持着尊重对方的态度。”“五一九”之后,5 月22日晚上,她站出来为受到围攻的张元勋辩护。黑云压城的1957年8月,她和监管中的张还曾相约在什刹海“星夜荡舟”。1966年,张坐了8年牢出来,以“未婚夫”的名义到上海去探监。他劝林昭:“平常把自己打扮一下,把头发梳起来。”她的回答是:“打扮?打扮什么?女为悦己者容!”

羊华荣回忆,1957年秋末冬初到来年春天,他和林昭几乎每天黄昏都相约在校外见面,一般都是在北大附近的田野里,有时为了找略可避风的地方到荒坟或密林中,月色好的夜晚,他们也去过颐和园和圆明园遗址。“有天,她握着我的手说:你真像我的大哥。……我说:那我就认你这位妹妹吧,但我有一位妹妹,就称你为二妹吧。她点点头。我笑笑说:这下我真的有位林妹妹了。至此,我们更接近了,在此后的通信中,我都称她为二妹,她则称我为兄,自称弟。”一次,他们从小酒店出来,羊华荣先取下自己的外衣,“她批评说:应先为女士取衣,再取自己的。我说抱歉,恕我不知姑苏闺秀们的规矩。她笑笑说:在女孩子面前就得学点规矩。她有时比较随便,不计较,但也有女孩子的细致。”林昭以“相濡以沫”来比喻这段难忘的友情。

刘发清回忆,1958年7月他们在北大校门口相遇,林昭请他到外面吃晚饭,饭馆出来,已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她建议去逛只有两站地的颐和园,而他犹豫了一会拒绝了。“我之所以不去颐和园不是我的一切美感都泯灭了,也不完全是逃避‘瓜田李下’之嫌的闲言碎语,而是害怕被怀疑在一块搞什么秘密‘阴谋活动 ’,从而在即将分离之前招来不必要的甚至令人难以逆料的后果。”在饥荒袭击中国的时刻,;林昭从自己的牙缝里省下50斤粮票,给他寄去,救了当时已得浮肿病的他。

甘粹回忆,1958年,林昭到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室“监督改造”,他们由此相识,同为右派的他常常给体弱多病的林昭买饭送水。每当晚上,他在一楼的栏杆上拉二胡,拉他唯一会的曲子《病中吟》,哀怨的曲调打动了在楼上病中的她。因为他们天天一起,于是就有了流言,说两个右派分子谈恋爱是抗拒改造。他们因此真的谈起恋爱来,并提出结婚申请,遭到拒绝。1959年9月甘粹发配新疆前夕,林昭回老家养病,他们在火车上话别,也是最后的诀别:“在车厢里,一向刚毅、倔强、从不流泪的林昭,却伤心地抱头痛哭了起来,口中念道:‘甘子,是我害了你。’”甘粹说自己想了很久,想写一个东西,题目都想好了,就叫《情断铁一号》,“铁一号”就是他们当年一起朝夕相处过的铁狮子胡同一号。

林昭回到南方养病,结识了张春元、顾雁这些有着相同追求的青年人,她称张春元为大哥。他们办了地下刊物《星火》,由此罹祸。1962年,她保外在家,给顾雁家送去省下来的糕饼券、糖票等,顾的父亲患有严重哮喘病,发病时她会忙着敲背、倒茶、递药等。

1962年,羊华荣最后一次与林昭见面,“她曾说:有时真想做个不问世事,只管做饭洗衣的家庭妇女。我笑笑说:恐怕你未必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她说:不一定,我还是会做家务的。”

在这些片段的、残缺不全的记忆中,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林昭,一个血肉之躯,一个多情善感、有情有义的林昭,一个一心想做常人而不是做英雄的林昭,这些情感细节和她最后义无返顾、反抗强权,舍生取义的选择放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林昭。



林昭的父亲希望女儿成为班昭那样的人,给她取名“令昭”。她从小对文学有特殊的感悟,作文出色,15岁就开始写稿投稿。她妹妹说她喜欢鲁迅,她自己说少年时代就读过许多鲁迅杂文。她喜欢《二泉映月》,曾经想为天才的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写一本传记。2007年初春,我到过无锡惠山,林昭就读过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就在那里,旁边即是给了阿炳音乐灵感的“天下第二泉”,阿炳墓也在不远处。她想写一本《中国土改史》,离开苏南新专时,她就对同学表示,“通过工作实践、深入生活,希望写出一部反映中国土地革命全过程的文艺作品。”她要把鲁迅的小说《伤逝》改变成电影,1958年前后她在人民大学资料室劳教时已经完成了电影剧本,甘粹看了,说改编得挺好。在那里,她还完成了两首重要的长诗《海鸥之歌》、《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

诗当然是她最喜欢、也是最得心应手的表达形式。新诗,旧诗,四言、五言、七言,她都是即兴就来。即使在最狂热地追求红色幻梦的时候,她私下给女友信里仍写下“有泪皆成血,无泪更吞声”这样的诗句,透露出内心的忧伤和失落。她在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就读,深受古典文学教授游国恩的赏识,建议她改为文学专业。甘粹说她在图书馆喜欢读笔记小说,都是古文的。学物理的谭天荣也记得她说起过,她读过一些什么“笔记”,只要他提到某种社会现象,她就能在读过的“笔记”上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她喜欢杜甫,喜欢《红楼梦》,有同学回忆她在摇晃的电车上,一手拉着吊环,一手拿着《红楼梦》读的情景。谭天荣说她“似乎能背诵整部《红楼梦》”。她成为北大校刊编辑、《北大诗刊》编辑、《红楼》杂志编委并不是偶然的。

她没有什么酒量,却喜欢喝酒,也许就和她对诗、酒关系的理解有关。羊华荣回忆:“林昭爱诗,也喜欢谈诗。有次在谈论诗与酒的关系时,她说:在中国文学与诗歌的发展,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诗人都是嗜酒的,如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很多作品的内容是与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没有酒,诗坛将一片苍白,整个文学同样如此。”

有一次,他们在圆明园遗址,林昭除了低吟曹操的诗,还捡起一块石头问道:“你来自哪座仙山,为什么流落到人间?你经历了多少人间荣华,又承受了多少人间辛酸?你在沉思什么?你为什么,默默不语?”羊华荣说:“你作一篇《石问》吧。”她认真地说:“这里的石头都有灵性,上面都刻有一部《石头记》,只是我们读不懂罢了。”

所以,羊华荣1962年才会劝她埋头研究文学,既可以掩饰自己,精神也有寄托,而且有所收获,这是一举三得的上策。她承认他说得有道理,只是自己难以做到。

即便入狱之后,她始终不失生活的情趣和对文学的爱,面对灭顶之灾,她给审讯者的信里还说:“咱们这现代戏大概演的这么几本:‘一家人’ 、‘年青的一代’ 、‘夺印’,最后加演一本‘祝你健康’。而开宗明义的第一本还只是‘一家人’。”她向往着中国大地上有一场“文艺复兴——人性解放运动”,而诗成为她最后、最重要的武器。与张元勋诀别时她张口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她送给许多同学、友人的诗都可以证实,诗已经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通过诗表达情感和爱憎,表达她对生活的肯定,特别是她对自由难以遏止的向往。所以她要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自由颂》。

她幸存下来的诗歌不多,但各种形式都有,尤其是前几年浮出水面的那首长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这是那个时代最有震撼力、完全有资格进入文学史的诗篇,也是她最后命运的预言。她就是诗中被捆缚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那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在无所不能、威力无穷的宙斯面前,受尽一切难以想象的折磨和凌辱,终不屈服并且笑着面对一切苦难的普罗米修斯,正是她自己命运的化身:

“啄吧,受命来惩治我的兀鹰,

任你们蹂躏这片洁白的心胸,

牺牲者的血肉每天都是现成,

吃饱了,把毛羽滋养得更光润。

……

鹰隼啄食着你的心肺,

铁链捆束着你的肉身,

但你的灵魂比风更自由,

你的意志比岩石更坚韧。”

有了这样一首诗,她的《自由颂》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何况,她在狱中用鲜血写下的许多旧体诗同样可歌可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生命似嘉树,爱情若丽花;

自由昭临处,欣欣迎日华。

生命巍然在,爱情永无休;

愿殉自由死,终不甘为囚。”

在丧失了一切自由的绝境,她仍然挣扎着为自由而歌,这样的“自由颂”已不是轻飘飘的诗人之歌,而是她用自己的生命完成的绝唱。她曾说:“我们的血是再鲜艳不过,而且再灿烂不过的墨水,人世间其他一切墨水在这样的墨水之前统统都不免黯然失色!”她做的一切表面上是求死,求得速死,实际上她是向死而生,向自由而生。所以,她在才会铁窗高墙内热切地呼唤:“自由,这个人类语言中最神圣、最美丽、最高贵的名词永远燃起人们特别是青春心灵之最强烈的爱恋与追求的感情!”


~~~~~~~~~~~~~~~~~~~~~~~~~~~~~~~~~~~~~~~~~~~~~~~~~~~~~~~~~~~~~~~~


遥祭林昭

作者:王康


世上有些名字,不能轻易提及,甚至不能想起。它与你无亲无故,离得很远,你在这个星球上茫茫人海中没有、将来也不再有机会与它相遇,它只是一个普通的音节,无数普通名字中的一个,你对以它的名义曾经存活的那个生命,从来没有接触过,在你近六十年生涯获取的无数信息中,它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片断。可就是这样一个名字,足以让你发生变化,让你强烈地置疑你的一生,让你的呼吸不再平稳。这个名字叫“林昭”。

我现在坐在内陆山城一幢高楼的办公室,窗外一片春色,阳光柔和,远处的歌乐山像一幅宋元春山图,看不见的嘉陵江静静流淌,——春汛的时节还没有到来。我伏案写字的座椅靠背后面印着“正写作,勿相扰”六个字,四周是按我的意志分类堆积的书籍,它们是我贵为“民间思想家”身份的物证,让几多来访者脚步放轻。墙上是名人字画。我靠它们存活,并且不无自得地据此“大隐”于闹市。

但自国涌一个月前要我写一篇纪念林昭的文字后,我与这一切有了距离。不时出现一些托尔斯泰式的“孩子气”的问题:你靠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活着,你赖以生活的理由真实吗?一旦撒手,你敢说你能够无所憾疚地离开,你敢奢望还有一个世界在等着你吗?那个世界上你的全部可称高尚的理想,都可以实现?

我与林昭认识,是通过胡杰那部《寻找林昭的灵魂》。这世上,有这么一种人,如同跨洲越洋迁徙的候鸟,茫茫夜空中的流星,遵循某种旨意,只为体现那神秘而永恒的命运,只为一瞬间的光辉而殒身消逝,他们是每一个外婆讲给小孙孙听的天使,他们是乘马车越过古老山河回家的远行人,他们是只为一种风景——十字架——所陶醉所神往的殉道香客。

林昭离开这个丑恶世界快整整四十年了。胡杰的采访唤醒了林昭亲人同学情人的记忆,胡杰走到了我们时代电视纪录片可能达到的极地,但他无法越出那道门槛,我们谁也地无法再现林昭最后时分的细节。毋需蒙面的刽子手的形象,他们施以牺牲者的最后暴虐,那个时代,行刑者以行将毁灭的生命的痛苦程度直接显示暴政的权威,我们贫乏的想像力和可耻的好奇心,无法打探35岁的林昭最后的姿态,我们聪明高雅酷爱细节分析的全部历史学界,无缘窃取中国二十世纪与秋瑾遥相点头目示的圣女的一声叹息,我们没有资格倾听她与上帝相见的那一声问安与抚慰。

据说,这个国家以“主渠道”为首的成千上万部电视片,足可以赚取数千亿利润,从业人员达数百万,亿兆或清朗或浑浊的眸子、或纯朴或卑污的心灵,从中直观、生动、可感并且幸福地知道了无仙也可攀,无道也可拜的三山五岳,从不断子绝孙的秦火清狱……。胡杰一人,没有立项、投资、颁奖、鲜花,没有这个时代全部劳什子,只有心酸,悲怆,痛楚,叹息,只有跋涉,叩问,等待,风险,我不知道最初是什么力量把胡杰拉了回来,推上路,让他南下北上,这条沉默的汉子为此更加沉默之后,他究竟为自己,为世人做了什么?

去年某日章诒和突然来电,称将与胡杰西游,接着把电话交给胡杰。那头的声音似乎远自天边,电流一下减弱,他的声音苍凉静穆。什么也没有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从圣地归来的汉子,你何时到来,都是最特殊的朋友,来得最远的客人,我们当然没有盛筵款待,我们只为你,为你追寻的灵魂,点燃红烛。

信息泛滥的时代,我这里不时出现些来路不明的光碟,让人看了恍然大悟的,唏嘘不已的,惊心动魄的。唯有林昭,在最凶残最黑暗最血腥的时代,孤独地站着,因为手铐脚镣,幽幽地站着。你给我们留下的,岂止鲁迅的《药》,这个不惮以最坏的心思揣度中国人的绍兴人,他笔下的刽子手仍是自知有罪的小鬼式侏儒,几十年下来,这侏儒已经翻身为天下的主人。索尔仁尼琴早于我们三十年就指出,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拉夫科尔尼科夫知道自己是坏人,手上的血不是红墨水,而二十世纪用先进思想观、人生观武装起来的人们,他们踏过牺牲者尸身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甚至很自豪,他们的眼睛仍然是明亮的,他们坐在温暖的家里,胃口好得很。

不,鲁迅描绘的旧式反抗者和刽子手,已经被大大地、不可逆转地超逾了。惟有林昭,你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最后的时刻。你用刽子手们也听得懂的词语说: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你用那个时代整个民族都觉得稀罕的声音说:生命有涯,自由无价,你用毛泽东们永远不可企及的高度和宽广,向一切时代一切国度说:奴役的人们不得自由,奴役他人者同样不得自由。你没有姿态,支撑你睁开双眼,站定脚跟的血液已化为那一行行文字,古今中外一切殉道者,中世纪宗教裁判所,俄罗斯北海荒凉城堡中的苦行僧,古拉格群岛终年不见阳光的苦役犯,他们是你的兄弟,父辈,爷爷,他们是上帝的杰作之一,浑厚低沉,混响于天地间的男低音。法兰西幸亏有贞德,巴黎为此蒙受了永久的唯一的神圣之光。俄罗斯妇女,前有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姐妹,后有索菲娅,俄国因此可以骄傲一千年。而我们有林昭。

一切都隐退开去,铁槛,枷锁,入骨的严寒,厉声审问,女性的痛苦,还有“押赴刑场”,这个现代中国最无耻最野蛮最下流的术语,带刺的绳索,针药,他们蹭你,揪你的头发……,都隐退了,都不曾发生,连那颗只值5分钱的子弹,也没有从枪膛射出,不,它被很人性地射向空气,是你的头和心脏撞上了……,都隐退不见了,一切都过去了,请忘掉吧,本来就没有什么。只是一条线,路线,只是往左偏得远了点,只是人类固有的极端性格,出发点没有什么大错,用心还是好的,俱往矣。

不,俱未往。那个时代曾经有某种慷慨的许诺,如同《圣经》给人类的希望一样,即使遭到最可耻的背叛,只要有一个人在坚守,在向专制复辟抗辩,它的全部道义权威就有生还的可能,而那蜕变成庞然巨物般的利维坦,无论衍生出任何天文数字般的手脚喉舌触角,无论窃据膨胀了多么令世界惊愕的GDP总量,都不能遮蔽一个弱女子的身影,无论多么堂皇的理论体系,多少巧舌如簧的御用文奴,都不能磨洗一叠带血的文字。

女性,生命的缔造一方,爱情的源泉所钟。女性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天然尺度,而且是人类不至沦为兽类的无形屏障。当一个国度把女性作为工具时,它便犯下大不义之罪,当一个政权不以虐杀女性为耻为罪时,它便是名符其的邪恶政权。当一个时代,只有女性以其真纯、诚实、朴素和圣洁挺身而出时,这个时代便被称为“地狱”。二十世纪中国,天地翻覆,六合黯澹,都是中国男人们造的孽,犯的罪。除了江青、聂元梓、宋彬彬 “一小摄”女人外,中国所有女性的双手都是干净的。秋瑾、张志新、林昭们以其惨烈的消殒,给我们留下的,是一部不仅使专制帝国黯然失色、而且为未来埋下真理、希望和爱的种子的启示录。

林昭的时代虽然黑暗无边,但国人内心还有某种渴求,希望的光很微弱,却很真实地闪耀在苦难的中国。林昭1968年4 月29日罹难后,不到半年,几千万青年学生上山下乡,那是一个开始觉醒的时代,然后是被称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要痛心地承认,林昭所向往的,为之流血的时代,绝不是我们这些苟活者所在的时代。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一个长期不分善恶是非的社会,一个恶贯满盈的暴君,与一个腐败不堪的制度,既能干出杀害林昭以及数以千万人死于非命的滔天恶绩,又能创造世界历史上不曾出现的经济奇迹。现在,我开始意识到,这两者之间存有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并不冲突。

我们面临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真正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为林昭平反昭雪,接受林昭为民族先贤祠里的圣女,这意味着我们认同高贵、博爱、正义,理想,意味着我们服膺自由、民主、人权、宽容,意味着我们无法接受权力的专横及其附庸——金钱的贪婪。

但是,我们认同的仍然是制度化的人性之恶,我们服膺的从来没有超过每个个人的私欲,我们还在接受使林昭喋血不止的那种变形记,那个浓黑的宿命。

昨天是戊子年清明节,无数国人在法定假节日中祭奠祖宗亲人,中国人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问一下鬼神之事,窥一眼黄泉之境,感受一下生前死后的虚无与意义。既有“人各亲其亲”的人性之常,我们就多少还可以再存希望,终有一日,当更多的人,尤其年轻一代,用眼泪、感叹和心灵的震动,像公祭我们的神祗远祖和历代先贤一样,祭祀林昭,我们就会有某种未来的慰藉。即使到了那一天,我们仍然意犹不平,总得把那一个个恶人擒到林昭灵位前,让他们屈膝下跪,忏悔认罪。毋需他们流血,即使是他们那污浊而抽象的血,“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不是林昭的哲学,也不是我们热衷的活计。

年近六十,对一己的人生和世界的意义益发怀疑。生活仍在继续,因为一点小名气,南来北往的事一下多了起来。但心里一个声音一直存在,无法回避。想起托尔斯泰在五十岁上下,突然出现他那著名的“内心危机”,他在《忏悔录》中面对灵魂和上帝发出的“孩子气”的问题。我也有很多缺憾,其中之一与托翁类似,在一个黑暗时代竟免于牢狱之灾。梨洲先生有“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的名句,此生已无缘体验。林昭本来与监牢很远,离镣铐的冰凉锈蚀很远,她的血本不该用来写字,她的头和心也不是生来穿透子弹的……。我至今无法面对这名江南女子的噩运,谁在我面前提到她的名字,我甚至觉得我们都是杀害林昭的同盟,我们都是十几亿看客之一。某种意义上,人生的基石只系于一种状态,那常常是另一个生命的形象,她的故事、文字,面临磨难时的态度,甚至那些很不起眼的细节。对于我,在困惑危难袭来时,首先出现的总是母亲的慈晖。我相信,东方的女性有一种使命,无论在地下还是天上,都是我们这些可怜可悲的男人们的守护神。林昭走的时候35岁,而我已苟活到花甲之年,从年龄上,她永远是我的一个妹妹,年轻,美丽,人生才开始,站在那里,孤独地,幽幽地,远远地……


~~~~~~~~~~~~~~~~~~~~~~~~~~~~~~~~~~~~~~~~~~~~~~~~~~~~~~~~~~~~~~

普洛米修斯受难的一日
    作者:林 昭
    (以下文字根据档案照片整理)
    
    (一)
    阿波罗的金车渐渐驶近,
    天边升起了嫣红的黎明,
    高加索的峰岭迎着朝曦,
    悬崖上,普洛米修士已经苏醒。
    随着太阳的第一道光线,
    地平线上疾射出两点流星:
    ——来了,那宙斯的惩罚使者,
    她们哪天都不误时辰。
    ……娇丽的早晨,你几时才能
    对我成为自由光明的象征……
    钉住的镣链像冰冷的巨蛇,
    捆得他浑身麻木而疼痛。
    呼一声拍起翅膀,他身旁
    落下了两团狰狞的乌云,
    铜爪猛扎进他的肋骨,
    他沉默着,把牙齿咬紧。
    她们急一咀慢一咀啄着,
    凝结的创口又鲜血淋淋,
    胸膛上裂成了锯形的长孔
    袒露出一颗焰腾腾的心。
    兀鹰们停了停,像是在休息,
    尽管这种虐杀并不很疲困,
    ——有的是时间,做什么着急
    他没有任何抵抗的可能。
    啊,这难忍的绝望的等待,
    他真想喊:“快些,不要磨人”
    但他终于只谋守着静默,
    谁还能指望鹰犬有人性?
    戏弄牺牲者对牺牲者是残酷,
    对戏弄者却是游戏,刺激而高兴
    一下,啄着了他活生生的心,
    他痉挛起来,觉得胸膛里
    敲进了一根烧红的长钉;
    一下,一下,又一下,再一下,
    兀鹰们贪婪地啄咬又吞吃,
    新鲜的热血使它们酩酊。
    赤血涂红了鹰隼的利喙,
    它们争夺着,撕咬那颗心,
    它已经成为一团变形的血肉,
    只还微微跃动着,颤抖着生命。
    痛楚灼烧着他每一根神经,
    他喘息着,冷汗如水般漓淋,
    那儿有空气啊,他吸入的每一口,
    都只是千万只纤细的银针。
    佝曲的鹰爪插透了手臂,
    紧叩的牙齿咬穿了嘴唇,
    但受难者像岩石般静默,
    听不到一声叹息或呻吟。
    镣铐的边缘割碎了皮肉,
    岩石的锋棱磨烂了骨筋,
    大地上形成了锈色的?底,
    勾下了受难者巍然的身影。
    对这苍穹他抬起双眼,
    天,你要作这些暴行的见证,
    可是他看到了什么,……在那里
    云空中显现着宙斯的笑影。
    让他笑吧,如果他再找不到
    更好的办法来对我泄恨,
    如果他除此以外就再不能够
    表现他君临万方的赫赫威灵;
    如果他必需以鹰隼的牙爪,
    向囚徒证明胜利者的光荣;
    那么笑吧,握着雷霆的大神,
    宙斯,我对你有些怜悯;
    啄吧,受命来惩治我的兀鹰,
    任你们蹂躏这片洁白的心胸,
    牺牲者的血肉每天都现成,
    吃饱了,把毛羽滋养得更光润。
    普洛米修士微微地一笑,
    宙斯居然也显示了困窘。
    “问话且慢说,普洛米修士
     接受不接受,你赶快决定。”
    “我不能。”普洛米修士答道,
    平静地直视宙斯的眼睛。
    “火本来只应该属于人类,
    怎能够把它永藏在天庭?
    哪怕是没有我偷下火种,
    人们自己也找得到光明。
    “人有了屋子怎会再钻洞?
    鸟进了森林怎会再投笼?
    有了火就会有火种留下,
    飓风刮不灭,洪水淹不尽。
    “火将要把人类引向解放,
    我劝你再不必白白劳神,
    无论怎么样,无论那一个
    想消灭人间的火已经不成。
    “神族这样的统治那能持久,
    你难道听不见这遍野怨声?
    贱民的血泪会把众神淹死,
    奥林匹斯宫殿将化作灰尘!
    “何必问未来暴动谁是首领
    要伸张正义的都是你敌人
    你自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不定杀你的就是你至亲。”
    “住口!停止你恶毒的诅咒,”
    宙斯两眼冒火脸色变青,
    他扬起雷电槌劈空一击,
    平地上霹雳起山摇地震。
    “警告你,我不会轻易饶恕,
    切莫要太信任我的宽仁!”
    “谁会把你和宽仁联到一起,
    那简直辱没了宙斯的英名。”
    “用不着再跟我说长道短,
    一句话:你到底答不答应?”
    “重要的并不是我的意愿,
    我无法改变事情的进程。”
    “你就这么肯定我们要失败,
    哼,瞧着吧,神族将万世永存。”
    “何必还重复陈旧的神话,
    问问你自己可把它当真。”
    “谁道我胜不过贱民叛徒?
    谁敢造反我就把它荡平!”
    “我知道在这方面你最英武,
    但走多了夜路准碰上冤魂。”
    “你只能用诅咒来安慰自己,”
    “这不是诅咒,而是未来的显影。”
    “未来怎样已经与你无涉,
    你还是光想法救救自身。”
    “你可以把我磨碎,只要你高兴,
    但丝毫救不了你们的危运。”
    “你的头脑是不是花岗岩石?”
    “不,是真理保守了它的坚贞。”
    “这么说你要与我为敌到底。”
    “被你认作敌人我感到光荣。”
    “我叫你到地狱里去见鬼!”
    宙斯怒火万丈吼了一声,
    雷电槌对准普洛米修士打击,
    只听得轰隆隆像地裂天崩。
    半边山峰向深谷里倒下,
    满空中飞沙走石伴着雷鸣,
    电光像妖蛇在黑云中乱闪,
    真好比世界末日地狱现形。
    宙斯挥动着手中的梭子,
    狞笑着腾身飞上了层云,
    “谁说我惩治不了你?等着!
    不叫你死,剥皮抽你的筋!”
    对于被锁链捆绑的勇士,
    对于失去抵抗能力的囚人,
    对于一切不幸被俘的仇敌,
    你们的英武确实无可比伦。
    是听清了受难者无言的心声,
    还是辛辣的味觉使它们眩晕
    它们激怒了,猛一下四爪齐伸,
    那颗伤残的心便被扯作两份。
    普洛米修士昏晕了,他好像
    忽然向暗黑的深渊下沉,
    胸膛里有一团地狱的烙铁,
    烧烤着,使他的呼吸因而停顿。
    (二)
    高加索山岭清凉的微风,
    亲吻着囚徒焦裂的嘴唇,
    花岗岩也在颤动而叹息,
    它想把普洛米修士摇醒。
    山林女神们悄然地飞落,
    像朵朵轻盈美丽的彩云,
    用她们柔软湿润的长发,
    揩拭受难者胸前的血腥。
    她们的眼眶里满含泪水,
    她们的声音像山泉低吟——
    醒来,醒来啊,可敬的囚人,
    生命在呼唤着,你要回应。
    鹰隼啄食了你的心肺,
    铁链捆束着你的肉身,
    但你的灵魂比风更自由,
    你的意志比岩石更坚韧。
    忽然间正北方响起雷声,
    太阳隐、乌云翻、惨雾雰雰,
    女神们惊叫了一声“宙斯!”
    仓惶地四散隐没了身形。
    来了,轻车简从的宙斯,
    两肩上栖息着那对兀鹰,
    他在普洛米修士头边降落,
    俯下身察看囚徒的创痕。
    看着那纹丝无损的锁链,
    看着那血锈班班的岩层,
    唇边泛起一个满意的微笑,
    他嘲弄地问道:“怎么样,嗯?”
    ……囚徒从容地看了他一眼
    目光是那么锋利和坚定,
    宙斯不由得后退了一步,
    觉得在他面前无处存身。
    尽管他全身被钉在岩上,
    能动弹的只有嘴巴眼睛;
    尽管他躺在这穷山僻野,
    远离开人群,无助而孤零。
     但这些都安慰不了宙斯,
    对着他只觉得刺促不宁,
    ——他到底保有着什么力量,
    竟足以威胁神族的生存!
    “怎么样?”他又重复了一句,
    口气已变得亲切而和温,
    山顶上是不是嫌冷了一些?
    不过这空气倒真叫清新。
    “可恨是这两头?毛孽畜,
    闻到点血就说啥都不听,
    我早已叫它们适当照顾,
    不知道它们有没有遵行。
    “有什么要求你不妨提出,
    能够办到的我总可答应……”
    普洛米修士静静地回答:
    “多谢你无微不至的关心。”
    “有什么要求:囚犯——就是囚犯
    锁链和兀鹰都无非本份。
    只望你收起些伪善,行么?
    那对我真胜似任何酷刑。”
    宙斯装作像不曾听清,
    “阿?——我看你有些情绪低沉,。
    那又何必呢?回头处是岸,
    不怕有多大罪悔过就成。
    “你不想再回到奥林比斯,
    在天上享受那安富尊荣?
    你不想重新进入神族家,
    和我们同优游欢乐升平?”
    “可以答复你,宙斯,我不想,
    我厌恶你们的歌舞升平,
    今天我遭受着囚禁迫害,
    但我不认为自己是罪人。”
    “好吧。那你总还希望自由,
    总也想解除惩罚和监禁,
    难道你不响往像常时日,
    随心意飞天过海追风驾云。
    “长话短说罢,你到底要怎么?
    是的!我酷爱自由胜似生命。
    可假如它索取某种代价,
    我宁肯接受永远的监禁。”
    “不过是这样,普洛米修士,
    我们不愿人间留半点火星,
    火只该供天神焚香燔食,
    那能够给贱民取暖照明!
    “当初是你从天上偷下火种,
    现在也由你去消灭干净,
    为了奥林比斯神族的利益,
    你应当负起这严重的责任。
    “还有由于你那前知的能力,
    (宙斯矜持地咳嗽了一声),
    据说你预知神族的毁灭,
    知道谁将是暴乱的首领。“
    “我们不相信会有这种事,
    要推翻神族—— 梦也作不成,
    我们将统治宇宙万年,
    永保着至高无上的权能。
    “但也许真有那样的狂徒,
    竟想叫太阳从西边上升——
    如果你确有所知就该实说,
    让我们早下手惩治叛臣。
    “普洛米修士,你怎不想想,
    你属于神族,并不是凡人。
    大河干池塘里也要见底,
    树倒了枝和叶怎能生存!”
    “那么你已经感到了不稳,
    是吗?宙斯,这个真是新闻。”
    然而他还总还是不大痛快,
    甚至不感到复仇的欢欣——
    ……一种阴冷的绝望、恐惧,
    深深地盘踞在他的心胸……
    (三)
    紫色的黄昏向山后沉落,
    灰暗的暮霭一点点加深,
    残损的山峰却依然屹立,
    夜空衬出它深黑的剪影。
    普洛米修士悠悠地醒转,
    头颅里一阵阵嗡嗡乱鸣,
    砂石埋没了他半个身子,
    血污糊住了他一双眼睛。
    头上有温热的液体流下,
    鼻孔里扑入浓厚的血腥,
    他伸出浮肿而木浊的舌头,
    舔着自己的血来润湿嘴唇。
    他用力撑开粘连的眼皮,
    看见了几点稀少的?星,
    下弦月淡淡地挂在天际,
    夜风送来了果树的清芬。
    啊,夜,你是多么宁静,
    大地啊,你睡得多么深沉。
    越过广袤的空间,我看见,
    五谷的田野,繁花和森林,
    江湖水滟滟似银,大地母亲,
    你好像披着幅奇丽的绣锦。
    从远古到如今,你每时每日
    滋养哺育着亿万的生灵。
    多少人辛勤地开阔与垦植,
    大地,你一天天焕发着青春。
    可是为什么,你年年血泪,
    只是给众神贡献出祭品!
    我喝过流在你身上的水,
    清澈的水是那么苦涩而酸辛,
    你胸中迸发出沉重的叹息,
    你憔悴,还有你的子孙。
    什么时候,大地,你才能新生,
    能够理解被榨取的命运,
    啊!万能的人类永恒的母亲
    我胸中澎湃着?你的爱情,
    我知道,一旦你开始觉醒和翻腾,
    巍峨的奥林比斯将冰消雪崩——
    远远地,在沉睡的大地上,
    暗黑中出现了一线光明,
    “火”,普洛米修士微笑地想着,
    痛楚、饥渴霎时都忘个干净。
    那一点化成三点、七点、无数,
    像大群飞萤在原野上落定,
     但它们是那么皎红而灼热,
    使星月都黯然失去了晶莹。
    这么多了……好快,连我都难相信,
    它们就来自我那粒小小的火星,
    半粒火点燃了千百万亿处,
    光明,你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
    燃烧吧“火”,?在囚禁中。
    我祝愿你——
    燃烧在正直的出生的火温里,
    让他们凭你诵读真理的教训,
    把血写的诗篇一代代留下,
    为历史悲剧作无情的见证。
    燃烧在正义的战士的火炬上,
    指引他们英勇地战斗行军,
    把火种遍撒到万方万处,
    直到最后一仗都凯旋得胜,
    燃烧,火啊,燃烧在这
    漫漫的长夜,
    冲破这黑暗的如死的宁静,
    向人们预告那灿烂的黎明,
    而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到,
    人类在自由的晨光中欢腾,
    火啊,你要燃烧在每一具
    炉灶里,
    叫寒冷、饥饿永离开人们,
    让孩子拍起手在炉前跳舞,
    老年人围着火笑语殷殷。
    凝望那大野上满地灯火,
    臆想着未来光辉的前景,
    就像正遨游在浩渺的太空,
    他觉得精神昂扬而振奋。
    今晚有多少人在灯下奋笔,
    记载人民的苦难和觉醒,
    多少人正对灯拔剑起舞,
    火光映红了多少颗急跳的心!
    人啊!我喜欢呼唤你响亮的
    高贵的名字,大地的子民,
    作为一个弟兄,我深情地
    呼唤:人啊,我多么爱你们!
    你们是渺小的,但是又伟大;
    你们是朴拙的,但是又聪明;
    你们是善良的,但是当生活
    已经不能忍受,你们将奋起
    斗争!
    起来啊!抛弃那些圣书神语,
    砸烂所有的偶像和香灯,
    把它们踩在脚下,向奥林比斯
    索还作一个自由人的命运!
    还能忍受吗?这些黑暗的
    可耻的年代,结束它们,
    不惧怕雅典娜的战甲
    不迷信阿波罗的威灵,
    更不听宙斯的教训或恫吓,
    他们一个都不会留存。
    人啊,众神将要毁灭而你们
    大地的主人,却将骄傲地永生,
    那一天,当奥林比斯在你们
    的千丈怒火中崩倒,我身上的
    锁链也将同时消失,像日光
    下的寒冰。
    那时候,人啊,我将欢欣地起立,
    我将以自己受难的创痕,
    向你们证明我兄弟的感情:
    我和你们一起,为着那,
    奥林比斯的覆灭而凯歌欢庆……
    在澎湃如潮的灼热的激情里,
    普洛米修士翘望着黎明,
    他彻夜在粗砺的岩石上辗转。
    2004年6月6日 帼馨、雯锐录入,
    小草校对,李蕴珠、蜀慧再校
    2004年11月12日甘粹再校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莫之许先生的几篇评论维权绝食行动的文章

(这几篇主要写在维权绝食时期的2006年的文章,简直就是一个推动中国民主化的行动纲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惑。)

化繁就简说民主—我眼中的维权绝食之一
作者:莫之许

前些天去万圣书苑买书,好家伙,有关民主的书整整一书架,有关宪政的书还是整整一书架,不由想到,尽管民主的现状在中国依旧很不如人意,甚至有关民主的的认识(这一架子的书就是证明)也依旧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民主之于当代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话题,确实可以肯定的。


是的,我们要民主,由此我们也展开了什么是民主,以及如何达成民主的长期认识和讨论,在这里,我不打算从观念的角度入手,倒是想用一个更经验的方式来谈一谈。我想问的是,什么是中国民主实现的标志性事件,以及,要实现这一标志性事件,需要经过怎样的步骤?

我认为,中国民主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且只能是一次由选举决定的和平政权更迭,只有到了那一天,中国的民主才算是真正实现。进而,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逆推,要实现这一标志性事件,将有如下几个关键性步骤:

1、要实现和平的政权更迭,首先需要有参与选举竟逐政治权力的合法反对党;
2、要出现有竟逐政治权力的合法反对党,首先需要有公开其政治主张并不受干扰地活动的政治团体;
3、要出现有公开其政治主张并不受干扰地活动的政治团体,首先需要能够公开表达政治主张并不因其主张受到干扰和追究。

其实,只要把1、2、3的顺序颠倒过来,就会发现,3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论自由,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社自由,我的分析并无丝毫新意,但之所以这样分析,不过在于强调其间的实践顺序,毕竟,自由民主不仅仅是价值和理想,也是实践和行动。

刘晓波先生最近文章指出,言论自由乃是中国自由民主的最初一环,而我在此愿意再补充一句的是:政治言论自由乃是中国自由民主的最初一环。因为,检验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是否真实存在的检验标准,不是一般之言论与结社,而是政治言论与政治结社。因为,只有所有言论都自由,才是真言论自由,也只有所有结社都自由,才是真结社自由,而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可能对统治者造成威胁的政治言论和政治结社,必然是所有言论和所有结社中最后实现的自由权利。只有政治性的言论自由实现了,才可能出现政治性的结社自由,也才有政党竞争出现的可能,也才有最终实现自由民主的那一天。

那么,怎么才可能获得政治言论之自由呢?多年来,受有意无意的误导,许多朋友将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等同于所谓的开放报禁和开放党禁,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情。从理论上讲,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都不是政府所赋予的权利,政府对言论和结社所施加的禁止本身即属于违背人权的举措,因此,从个体而言,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权利不待政府开禁,即可行使;个体行使权利而受到压制,固然表明在整个社会的意义上,该权利并未得到有效落实,但个人自由言论和结社的权利本不来自于政府的许可,而可以自由行使,且这一自由行使本身就是最终全面有效落实的不二途径;因为,从实践来讲,只有言论自由的实践无可禁止的时候,方是政府不得不开放言禁之时;只有结社自由的实践无可禁止的时候,也才是政府不得不开放党禁之时。

因此,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要让自由民主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个体依据其自由行使政治言论的公开表达,乃是最为基本也最为迫切的行动。感谢互联网的出现,虚拟世界里的公开表达已经成为了现实,进而,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将虚拟世界里已经可以公开自由地表达的自由,移植落实于现实的土壤,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将虚拟世界里的那些声明那些签名,带到现实世界里,不再是对着ID发言,而是对着活生生的人宣读;我们所要做的,不过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当然,也需要一定的勇气。

我个人以为,中国自由民主之路看上去非常遥远,但是,化繁就简看民主,其实也就这么几个步骤,也就这么几个不可逆转的进步:既然虚拟的言论表达已经可以自由涌现,那么,将其扎根于现实的土地就不再遥远;进而,既然言论表达可以实现,那么同声相求地共同表达,也就不再遥远。。。。。。从实现自由民主的最终目标来看,似乎长路漫漫,而从当下可以达成的追求来看,其实有努力就有收获。

从这个角度看高智晟和郭飞熊、胡佳等人所参与的维权绝食运动,不难看出,这就是一次政治言论的公开表达,从郭飞熊等人的新华门之行,直到现在的继续坚持,都是在现实的土壤上,顽强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其观点容或有对错(我本人就不赞同他们的许多看法),但其表达的努力,其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因为,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政治言论自由的空间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通过他们的努力,达成政治言论自由的那一天将会提早,而不是推迟。

4/16/2008

~~~~~~~~~~~~~~~~~~~~~~~~~~~~~~~~~~~~~~~~~~~~~~~~~~~~~~~~~~~~~~~~~~~~~~~~~

更脏,但并不更坏——我看维权绝食之二
作者:莫之许



那天和胡佳夫妇以及其他一些朋友吃饭,我发现,经过40多天的关押和30天的绝食之后,胡佳还是那么的有生气,脸上的笑容还是那么的灿烂。我当然知道,这首先要归结于胡佳本人良好的心态,更要归功于胡佳那让人敬佩的妻子,但是,我也不由得想到,如果换成另一个时代,或许,我们既无缘在40多天后再见到胡佳,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又再见到他阳光般的笑容。

与包括高律师在内的许多人的看法不一样,我倒不认为官方目前对于异议人士的打压手段和力度超过了以往的时代,甚至到了所谓“彻底流氓化”的程度,恰恰相反的是,我倒认为官方目前对异议人士的打压手段和力度前所未有的宽松,所谓“彻底流氓化”不过是掩饰其日渐无力而刻意摆出的姿态而已。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政治异议的代价是被剥夺生命;在更为接近的过去,政治异议的代价是长时间的剥夺自由,而且都是公权力的公开使用和展示,如今所谓的限制和殴打,看上去很肮脏很流氓,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这表明的是官方已经怯于公开地频繁动用其依旧在握的公权力,而代之于遮遮掩掩地限制,这样的一种转变,只能称之为进步而不是堕落,只能称之为退让而不是欺人太甚。尽管从当事人的心理来看,这很让人难以接受,但从长时段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要从肆无忌惮地动用公权力压制政治异议,过度到公权力中立于政治异议,可能难免要经历一个公权力偷偷摸摸地介入到对政治异议的管制的阶段,这样一个阶段,与以往赤裸裸地动用公权力相比,很不审美;而与期望中的不再有政治迫害相比,也很让人难以接受,但对于以民主自由为追求的人士来说,却不能不认识到,这是一个应当欢迎的变化。


近年来,官方对各种政治异动的打压在表面上一直呈现出某种矛盾的状态,我个人以为,这里面存在着三种表面的矛盾:首先,是重判与轻判的并存;一方面,是对包括新青年、许万平、师涛等人不减严厉的重判,一方面,则是对刘荻、杜导斌、孙大午等人出人意料的相对宽纵;其次,是行为上的严管与言论上的宽纵,近年来,对政治异议人士的行为控制并未撤消,甚至连看管也未减少,但是,对于政治异议人士的言论,却近乎默许,刘晓波先生的大作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陈子明先生主持的网站,也在官方的眼皮底下,存活过很长时间,更为显著的是,王怡、余杰、焦国标等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所发表的政治异议,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连其出入境自由也未受到影响;最后,是轻知识分子重草根民间,轻言论而重活动,对于知识分子的政治异议,格于国际压力和知识分子在国内本身的影响力(尤其是这影响力依托互联网而日益放大),知识分子的政治异议基本被处于宽纵的状态,但是,无论是民间自发的上访或维权,还是知识分子试图走入民间,都受到远为严重的打压:李柏光、赵岩、陈光诚,郭飞熊等人的遭遇与上述王、余、焦等人的境遇之别,就是例子。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些矛盾有可能出自各执法单位、各行政地方当局的政治敏感性不一致,但是,以我个人之见,在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统治当局的意志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上述看似矛盾现象,其实在透露出官方所划定的底线,那就是:严厉惩处与官方认定的境外敌对势力有接触的行为,如师涛;严厉惩处组织化的企图,如新青年;严密防范现实的串联,所以要严管行为;严密防范知识分子与民间的结合,如李柏光、赵岩、陈光诚,郭飞熊。而在这些底线之上的行为,尽管依旧不被允许,但官方已经不得不迫于形式,而作实际的退让,可以预期的是,由于这些行为长期不受到实际的追究,官方也很难在以后再加以追究或重新加以严管,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可以将这些底线之上的自由,看作是我们已经获得的成果!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解读高律师与丁老师在此次维权绝食中的分歧之所在。由于高律师所倡导的绝食维权,几乎是在所有官方设定的底线上进行了全面的突破:首先,是与境外势力始终保持着互动;其次,各地联动的绝食步骤,当然脱不了组织化的嫌疑;其三、已经有了与访民的互动。由此,丁老师的关心是合理的,她的担心在于,如此全面的对底线的突破,是否会有损于巩固夯实已经取得的底线以上的自由,因此她呼吁不急于全面挑战底线;而高律师则以为,这些由官方设置的单方底线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所以他当然有挑战的权利。在这一问题上,我更倾向于高律师一边,我的看法很简单,在没有正式的宪政保障之前,自由的保障在于张力而不在于承诺,也因此,对于底线之上自由的巩固,恰恰在于底线的不断突破,只有在最前沿有持续的张力存在,已经获得的自由,才可能被真正地巩固。

但是,对于底线的挑战与突破,不可能一下就达成。人类社会的悲哀就在于,人们并不能彻底自由平等地生活在一起,而总是需要有统治者的存在,所谓的自由,不过是划定了统治权力的边界,所谓的民主,也不过是要求统治的权力需要被统治者的同意。因此,任何政治权利的争取,就不能不是在统治者意志下的挣扎和争取,也因此,一个让人悲哀但或许是不得不然的现实就是,我们确实只能一步一步地争取我们的自由与权利,而且我们还不得不与统治者一道争取我们的自由和权利 ----因为这自由和权利必然是普遍的自由和权利,是属于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回到这一次以郭飞熊被打事件为发端的维权绝食运动上来,我以为,高律师们尽管正确地选择了对底线的持续挑战,从而值得肯定,但是,以全面抗争的姿态,尤其是用绝食这一手段,却因为其缺乏渐进的可能和互动的空间,就不能不陷入旷日持久而寡有收获,从而在策略上值得商榷。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高律师已经自由地回到老家又回到了北京,如今又自由地到达了成都,并将转道重庆奔赴上海,当然,随行的也依旧是大批的便衣,不受干扰的出行自由和如影随形的行动监视和限制都集中在了高律师身上,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的论点:目前远非一个毫无希望的时刻,倒是一个可以寄望的转折点,而要想抓住这一转折的时刻,我认为,高律师以及其支持者们,应尽早结束绝食这一手段,而回到更加稳健常规的异议表达方式上来,以回答我们时代的挑战,迎接一个真正权利时代的到来。毕竟,即使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获得的少许自由和权利,也完全有可能一朝而去,丁老师们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与其用全面抗争和绝食这样的极端手段长期对峙,倒不如用更为具体也更为有节制的手段来挑战官方自行设定的底线,我相信,这样的方式获得的成果并不会逊色,却会更加持久稳固。

4/18/2006


~~~~~~~~~~~~~~~~~~~~~~~~~~~~~~~~~~~~~~~~~~~~~~~~~~~~~~~~~~~~~~~~~~~~~~~~~~~~~~~~

刚柔之间论“天问”——我看维权绝食之三
作者:莫之许



朱学勤先生曾这样转述李慎之先生的问题:“这个体制究竟是刚性的,不可改变的?还是有弹性,可以渐进改变?倘若是前者,就只能看着一场革命来推翻,玉石俱焚,生灵涂炭,我们束手无策;倘若是后者,我们责无旁贷,还有苦心呼吁,争取渐进改革的余地。”(大意)朱先生还认为,这一问题是第一义上的真问题,并名之为“天问”:“凡在大陆生活者,牢骚、不满,甚至唾骂,无人无日不有之,真要定心一问,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十四年来,这是决定每一个人根本态度的第一问题,经慎之一问,豁然显现,却又峥嵘逼人”。

是的,同在大陆度过了89之后的10多年岁月,我和朱学勤先生一样,对此一问题有深切的焦虑,而这也确实是一个所有人都曾思考过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来自于89年间无情残酷的武力使用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一步也不能退”的政治意志,在当时,现实的残酷让人不能不相信这一点,自那以后,幻想统治当局改弦更辙重新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尽管一直不绝如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呼吁,其实并没有多少严肃的思考者相信这一可能,相反的是,民间知识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个体制是僵硬刚性的,既不可能主动地寻求政治改革,也不可能在压力下被迫展开政治改革。

早在89后不久,就有所谓“劫机犯”问题的出现,将中共比作虽然罪恶但却是不可替代地驾驶中国这艘航船的机长;未几,文学得多也精致得多的《黄祸》一书,同样也暗藏着这样的想象:在书中,共产党政权的垮台伴随着的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彻底瓦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陆中国的政治氛围中,无情残酷的武力使用,以及骤然中断的改革进程,放大了这一想象;幻想破灭后的虚无,政治决裂后的愤恨,以及对死伤者的道义背负,使得束手无策不仅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政治选择,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体制刚性作为一种假设被普遍地接受,并由此衍生出一种我称之为突变模式的演变图景,这种图景认为,没有任何现实的政治努力或挑战,可以对中共统治当局的行为构成约束,未来的变迁将主要来自于中共自身行为的后果。而由于中共自身行为往往是违反人心、道义的,其后果就不能不是灾难性甚至毁灭性的。

部分体制反对力量普遍相信,由于体制刚性的顽固存在,以及突变巨变的不可避免——这一预期由于苏联东欧的巨变而得到了加强,当下的主要任务就应当是蓄积力量,等待巨变,从而,这在事实上就选择了自外于统治当局推动的社会进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图景也有了若干的变化:在早期,以89后改革的暂时终止为背景,主要以集权统治不思改革为线索,表现为黄祸式的权力内部斗争所导致的崩溃论;随着邓南巡以后的现实情势的发展,在90年代,主要以经济转型为背景,以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灾难为线索,表现为章家敦式的经济崩溃论;进入21世纪,又在新时代利权冲突背景下,以政府权力扩张和攫取为线索,表现为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社会崩溃论。在实践中,海内外民运直到今天,大体上仍延续了这一进路。

与此同时,在同样承认体制刚性假设的前提下,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思路:既承认体制刚性,又试图克服突变预期。在一开始,这仅仅表现为告别革命的呼吁和对全盘推倒重来的灾难性后果的警惕,并逐渐演变为寻求克服体制刚性的渐进变革道路的探寻;无论是90年代中期的市民社会论,还是近期的由法治而民主论,还是当下的维权政治论,都可以看作这一努力的延续。其主要特点在于,在不触及体制刚性最核心内核也就是权力不开放的前提下,尝试从非政治并相对不敏感的领域寻求突破:支持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支持民间社会的发育,支持司法改革并始终支持言论空间的拓展。

而在体制本身,情况也一直在变化之中。89事件的惨烈,使得统治当局不得不面对广泛的民心敌视,而不期而至的苏东事变,更是极大地加强了统治当局的危机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体制刚性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然而,历史总是会开玩笑,1992年春,90高龄的邓小平通过南巡这一戏剧性的表演,用一己之力重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从而用经济利益这一现实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制持续刚性这一既定假设。从那时候起,大众消费社会的兴起,外资的大量涌入,人员、资金、信息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使得大陆中国的面貌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90年代初的假设:地方力量的壮大,弱化了中央集权的效能;市场经济的确立,也缩小了政权对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控制;与国际环境的互动,则让这一政权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修改自己的行为模式。

对于“告别革命论”者来说,这一变化支持了自己的判断,支持了体制刚性可以经过努力加以克服的论断,在这一背景下,自由主义的“浮出水面”、宪政中国的追求以及维权政治的展开,显得顺理成章。而在另一方面,立足于体制外力量的建构,在一个日益开放温和的环境中,也并非一无所获,通过签名、请愿、组织等方式,体制外力量在严厉但又逐渐消减的打击之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后,体制外力量依托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实现了海内外之间以及先行者与大众之间的广泛联系和互动,从而有了新的发展可能。

但是,上述的变化并未彻底取消“天问”的价值,由于政治改革的极端滞后,其所切中的核心问题依然突出:依旧不开放的权力结构、迟迟难以改革的金融体制、日益强大的垄断集团、膨胀的地方权力对社会利益的掠夺。。。。。。所有这些依旧昭显出体制刚性的残存。时至今日,本文开头李先生和朱先生的对话所提出的“天问”依旧盘桓在当代中国思想者的脑海,体制刚性柔性之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改良革命之分,依旧是我们时代的当然问题,而并未退出我们的视野,并继续期待着答案的出现。

一个远比90年代初复杂的“天问”摆在我们面前。当然,我们可以继续沿用老的答案,可这样却免不了遭到新事实的追问。如果简单地认为这个体制确实逐渐地由刚转柔,从而理性的选择就是尽量延续这一进程,继续以去政治化的手段支持这一进程,那么,就需要回答这样的诘问:始终不开放的权力依旧是这个体制的刚性核心,难道它可以不经过触碰就变得柔性吗?难道竟然可以通过回避政治而改变政治吗?

反之,如果同样简单地认为柔性变化的背后其实是刚性的顽固残存,所谓的柔性不过是真实的谎言,从而继续等待突变就是合理的选择,那么。就需要回答这样的诘问:究竟是什么使得刚性就那么不可战胜?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人事变动和社会变迁之后,就真有什么东西居然一点变化都不会有,并且使得无所作为竟然成了唯一的选择?

所谓体制的刚性与柔性,指的是体制在社会压力面前是否作出适当及时调整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是否存在,只有社会压力确实存在的时候才可以得到测试。89事件的惨烈,测试出了当时的体制确实是刚性的,但17年后的今天,体制是否是刚性的,也只有通过社会压力与体制的互动展开,才可以清晰。换言之,如果仅仅以知识分子的方法,试图在纸面上观念推演并试图找到“天问”的答案,确实可能是无解,但如果以行动者的态度,在实践的展开中寻找 “天问”的解答,其实才是唯一正确的可能。

因此,对于那些继续坚持非政治化的人士来说,他们所需要做的是将这种乐观判断再往前推一步,如果由刚转柔确实是事实,那么,总有那么一个时刻,需要在一个不再那么刚性的体制面前,重新展开政治化的诉求。由此,所谓的非政治化就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变革途径,而只能是一种阶段性的策略。而对于那些依旧认为存在体制刚性的的人士而言,他们所需要做的则是暂时告别17年前的判断,回到当下来重新尝试一下,以测度当下的体制刚柔。

正是在这样一种看法下,我认为高律师、郭飞熊、胡佳们的意义就在于,他们用自己的努力直面了这一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种截然划分的两分法所带来的困境,并且我还认为,通过他们所展开的和平的建设性政治异议,有可能实现对悲观的非政治化和更加悲观的突变论的双重超越,一方面,它继承了非政治化追求建设性的一面,开始了与体制的政治性互动,并以体制的最终转变为追求,从而避免了体制外追求高蹈但又无所作为的尴尬;一方面,它又继承了体制外抗争政治异议的一面,为未来中国政治转型提供了新的增量,新的选择可能。

这样一种建设性政治异议的涌现,可以获得比以往的非政治化和体制外两种努力更大的成果,首先,通过他们的努力,那些已经通过非政治化的社会进程而获得的成果,可以经由政治活动空间的逐步扩大——这一扩大当然只能来自当下的争取——而最终获得不可逆转的确认;其次,通过他们的努力,所谓突变的刚性基础——也就是统治当局行为不受社会力量约束——也将得到彻底的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律师们的努力尽管从表面上看因为其决绝的姿态而显得很紧张,但其实,却是自 89年之后,第一次重新建立起了权力与社会力量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可以看作是解决体制刚性这一“天问”的一个可欢迎的尝试。最后,建设性政治异议的出现,会把包括89的重新评价等诸多问题重新带回到我们的社会当中,从而将我们带回到刚柔“天问”诞生的起点,并通过在长期的或许不乏紧张的体制内外互动中,真正实现的政治和解,并最终解决这一“天问”。

也因此,正如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样,我把高律师们所展开的维权绝食定位成政治异议的表达,而且,我还希望这一政治异议更加有建设性,也更加能包容非政治化追求中的善意互动与体制外追求中的合理诉求,并将二者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诚如是,我以为这将是一条有希望的推动中国自由民主事业,并回答 “天问”的途径。

4/28/2006


~~~~~~~~~~~~~~~~~~~~~~~~~~~~~~~~~~~~~~~~~~~~~~~~~~~~~~~~~~~~~~~~~~~~~~~~~~~

记一次快乐的旅游——沂南之行
作者:莫之许



一个让人悲哀但或许是不得不然的现实就是,我们确实只能一步一步地争取我们的自由与权利,而且我们还不得不与统治者一道争取我们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这自由和权利必然是普遍的自由和权利,是属于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


——作者题记

对一个盲人的超期羁押,不准保释,以及莫须有的起诉罪名,连同接二连三地发生阻扰律师取证、扣留其家人等践踏法制的行为,使得我决定和几个朋友一起赶往沂南县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没想到,这却成为我有生以来最快乐的一次旅游。

快乐理由一:原来没有黑社会

直到自己亲身经历之前,对于出手骚扰律师和志愿者的众多当地“暴徒”的身份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官方买通的黑社会还是官方的“自己人”,其实心中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

这些年来,地方政权的黑社会倾向一直被广为关注,也确实发生过政府官员借黑社会之手实现个人目的的案件,但是,具体到陈光诚案件,由于其影响早已经超越了当地,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此情况下,地方当局如果有意识地利用现成的黑社会势力,必须得到上级的默许,而这在我看来是很难成立的,因为这将开创地方一级政权为政治目的而利用黑社会势力的先例,其性质之恶劣,难以言表。

所幸,我的这个疑问在沂南法院门口得到了回答。冲我们而来的数十名大汉,个个面无表情,不苟言笑,且毫无地痞流氓之匪气,更多的却是成竹在胸、有峙无恐的 “大气”,在冲突中分工明确,盯人准确,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当我死命抱住同伴,试图保护摄像机的时候,一个黄衫汉子从后一个锁喉,动作干净利落,直接将我放翻在地,显示了很强的专业素质。而在另一场冲突中,一个汉子用手死死掐住我的上臂,即令我动弹不得,所留下的指痕,居然经日不退,可见其功力多么深厚。后经旁边百姓指认,据称,这些人就是当地刑警,正与我的观感和判断相吻合,原来,当地政府毕竟没有胆量在众目睽睽之下和黑社会联手,而是自己假扮成了黑社会。

前几个月,针对当前的维权态势,我写了一篇叫做“更脏,但并不更坏”的文章,认为:

“与包括高律师在内的许多人的看法不一样,我倒不认为官方目前对于异议人士的打压手段和力度超过了以往的时代,甚至到了所谓‘彻底流氓化’的程度,恰恰相反的是,我倒认为官方目前对异议人士的打压手段和力度前所未有的宽松,所谓‘彻底流氓化’不过是掩饰其日渐无力而刻意摆出的姿态而已。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政治异议的代价是被剥夺生命;在更为接近的过去,政治异议的代价是长时间的剥夺自由,而且都是公权力的公开使用和展示,如今所谓的限制和殴打,看上去很肮脏很流氓,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这表明的是官方已经怯于公开地频繁动用其依旧在握的公权力,而代之于遮遮掩掩地限制,这样的一种转变,只能称之为进步而不是堕落,只能称之为退让而不是欺人太甚。尽管从当事人的心理来看,这很让人难以接受,但从长时段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要从肆无忌惮地动用公权力压制政治异议,过度到公权力中立于政治异议,可能难免要经历一个公权力偷偷摸摸地介入到对政治异议的管制的阶段,这样一个阶段,与以往赤裸裸地动用公权力相比,很不审美;而与期望中的不再有政治迫害相比,也很让人难以接受,但对于以民主自由为追求的人士来说,却不能不认识到,这是一个应当欢迎的变化。”

这一次,我算是亲身体验到了啥叫“遮遮掩掩”,又啥叫“偷偷摸摸”。于是,快乐理由之一就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自己的判断,确实没有啥黑社会,只有权力“遮遮掩掩”,“偷偷摸摸”伪装而成的所谓黑社会;也确实是不再“肆无忌惮地动用公权力压制政治异议”了。

快乐理由二:原来没有暴徒

在离京出发之前,心里难免有些忐忑,脑海里不时闪动着这样的场景: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村口,突然涌上来一群面目狰狞之徒,一言不发即行动手,确实是一件颇让人觉得恐怖的事情。但是,就在东师古村村口,走近那一群人的瞬间,我突然发现,尽管有几个年轻人眼中有兴奋,有躁动,但更多的人更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口中发出的声音,手上施加的动作,都更像是牵线木偶的举动,而不像是无理性的狂躁冲动。

一个搞笑的场景在这个情况下发生也就不奇怪了:就在一伙人合力把车掀起来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同伴开玩笑地说:“是不是真要掀啊,要不要请示一下你们的领导?”就像是听到了他的话一样,几秒钟之内,一个站在旁边的人说了:“别掀了。”于是,刚才还一同发喊要掀车的人,听话地把车又放回了原处。我注意到,光着身子站在当地的所有同伴,都有点忍不住好笑起来。

原来,所谓的“暴徒”,不过是地方当局所用来制造恐惧的工具,我们后来也得知,这群人当中,有县公安局的工会主席,也有当地的治保干部,比起上午的正规军来,这帮人训练不足,所以也有将邓永亮扯翻在地拳打脚踢之举,但总的来说,他们和上午的人一样,都是权力用来阻扰我们形使法定权利的工具,都是“遮遮掩掩地限制”的形式之一罢了。在我看来,不过是是一种赝品,很难给人以真正的恐惧,在这个夏日午后的阳光下,尽管我被这些所谓的“暴徒”追着打着,撕扯着我的衣服,推拉着我的身体,可我的内心其实没有丝毫的恐惧,而只想着如何把被撕烂的衣服藏起来作为证物——而我也确实成功地把它藏了起来,作为我这一次快乐旅游的最好纪念品。

快乐理由三:原来真不更坏

穿着印有陈光诚头像和“盲人、陈光诚、自由”字样的文化衫前往法院申请旁听,在我看来没有任何逾越的地方,尽管我也知道,这样的举动在试图严办陈光诚的官权眼里,是一种再明白不过的挑战,但是,最终却只能假手伪装成“村民”的几十双手,在一阵骚动中不由分说地撕扯掉它,却不得不容忍我们穿着它自由地行进在这一片土地上,却不得不容忍我们穿着它进出派出所,也不得不容忍我们穿着它自由地来——虽然自由地去,却是光着膀子了。

这表明,我们已经成功地将使用文化衫表达异议和异地声援,提升到了被允许的底线之上了。同样,在“更脏,但并不更坏”一文中,我曾经写道:“在这些底线之上的行为,尽管依旧不被允许,但官方已经迫于形势,不得不作出实际的退让,可以预期的是,由于这些行为长期不受到实际的追究,官方也很难在以后再加以追究或重新加以严管,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可以将这些底线之上的自由,看作是我们已经获得的成果!”

就在我们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站在县法院门口合影的时候,我又看见了隔着一条街依旧打量着我们的那群人,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但我确信,我应该可以明白他们背后的权力在想什么。由于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多元,权力本身早已经明白,那种全面直接地控制社会生活的手段已经并将彻底地失效,这也就是所谓法制社会之所以不得不被提出和推行的根本原因,但是,权力也更加明白,只要这个社会必须依据规则而统治,那么,制定规则的规则也就是民主规则的涌现,也同样不得不被提出。于是,权力所想要的,不过是继续垄断制定规则的权力,甚至为此不惜牺牲依据规则而统治这一本来有利于其自身的举措,所以表现为一种自相矛盾甚至神经分裂的执政行为。可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只要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多元进程没有倒退逆转,只要统治者尚没有失去基于利益计算的理智,我相信,依据规则而统治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必然在此基础上迎来民主规则的奠定。

可以佐证我的判断的是,虽然是姗姗来迟,110 还是出警了,也接受了我的报案。我几乎可以肯定,为我做笔录的人和抢去摄象机的人本身就认识,因为他甚至都忘记了向我询问抢劫嫌疑犯的特征就准备让我签字,还是在被提醒后才例行公事地询问了一番。试想一下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忍不住想笑的场景啊:询问的人不仅已经知道真实的情况是什么,而且也知道被询问人知道真实的情况是什么,而被询问人也知道询问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但两个人却依旧要在哪里履行报案和笔录的游戏!而这一切的背后,仅仅是因为双方都还共同接受了一个必须接受的规则,所以才合力演出了这么一场看上去非常滑稽的游戏。在“更脏,但并不更坏”一文中,我也说过:“一个让人悲哀但或许是不得不然的现实就是,我们确实只能一步一步地争取我们的自由与权利,而且我们还不得不与统治者一道争取我们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这自由和权利必然是普遍的自由和权利,是属于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所以,我觉得,哪怕这一幕显得是如此滑稽,但这滑稽中恰恰隐含了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规则意识已经逐步深入到了这个社会,以至于无论是暴力的施加者还是承受者,都需要对这一规则表示服从,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规则已经开始取得超越对立双方的力量,而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个真不更坏的现象。

由义正词严的镇压到滑稽可笑的恫吓,大概既是末日独裁的无奈,也是民间抗争的无奈。不必怀疑滑稽戏的终将收场,但收场的方式仍然喜剧,套用著名诗人爱略特的名句——末日独裁的坍塌,不是“轰”的一声,而是“嘘”的一声。

于是,带着快乐的三个理由,我们几个网友施施然离开了鲁西南,前往泉城,寻找在当地却素未谋面的网友,等待我们的,是美酒,是网友初次见面的典型场景——恭维与争论齐飞,八卦与主义一色。

2006年7月25日 补记于北京


 
~~~~~~~~~~~~~~~~~~~~~~~~~~~~~~~~~~~~~~~~~~~~~~~~~~~~~~~~~~~~~~~~~~~~~~~~~~~~~~~

开放的中国需要他
作者:莫之许



和胡佳没见过几面,印象较深的是,前年(2006年)他刚结束几十天的拘禁之后。当时的他,虽然历经数十天艰难的生活,却依旧显得镇定从容,神态也很健康。因为我一直在为维权绝食的朋友们的安全担忧,见到他终于放了出来,而没有受到进一步的追究,心里颇为高兴,为此还专门写过文章,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此后就主要是电话和MSN上的联系交谈了,因为在此之后,他断断续续总是被软禁在家。即便这样,在山东临沂,或是在高律师的门口,当我和一些朋友想传达什么消息,或是打听什么信息的时候,总是第一个想起他。久而久之,北京通州自由城中胡佳的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新闻发布中心,我的朋友彭定鼎曾去他家探望,却不得其门而入。我们这些自由的人,却要通过一个被软禁的人了解信息,听来匪夷所思,但也正是胡佳的价值。

07年的2月,胡佳去了一趟香港,我也特别地为他高兴,以为这将是他彻底自由的开端。然而,先是因为替缓刑中的高律师发声,后是因为陈光诚妻子的来访,胡佳又一次次地遭到了软禁。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很没有道理的行为,难道,胡佳能够不为高律师传递消息吗?难道,胡佳要将一位求助的弱女子拒之门外吗?或许在当政者看来,这是一种挑战和叛逆,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尽一点为人的义务而已。而我也一度以为,容忍度越来越大的执政当局,是可以继续容忍的,毕竟,一个被软禁中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的。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居然就是年底的抓捕,罪名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目前还处在拘留阶段,而他的妻子也被困在家中,连与律师联络都不能。在一个威权社会里而有政治异议,本来就是有风险的,而执政者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也是明摆着的事情。因此,对于一般的异议人士来说,总是试图克制自己的言行,而做有坚持的持续突破——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突破,在我看来,胡佳的所做所为,其实并没有超越这一范围,那些经他转托而发出的讯息,不经过他,也一样封锁不住,别忘了,这是一个手机和网络的时代;而他对国保的斥骂,也不过是被非法软禁下的激愤,与非法软禁相比,究竟哪一个更恶劣呢?胡佳这一年来的所作所有,在我看来毫无任何的颠覆性可言,而只是对一些他所认为的价值的坚守。

正因如此,胡佳的行为得到了相当的好评,就在被抓前不久,他还刚获得了由记者无国界组织颁发的国际人权奖“中国奖”。普遍的推测是,胡佳的被抓是为了在奥运前消除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可我就不理解,一个和平和开放的盛会举行所能传达给世界的讯息,将是何等的强烈,岂是一个小小的胡佳所等抹杀和掩盖的?中国既然选择了开放,也就势必会拥抱自由,在开放与自由中就总是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别说这种声音其实是会促进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社会的发育的,就算这种声音毫无价值乃至刺耳,但它的存在本身,不就是对开放和自由最有效的辩护吗?它的存在本身,不就是“开放的中国迎奥运”的最好宣传吗?

自从1989年悲剧和冷战结束以来,出于政权危机的恐惧,执政者在长期奉行一套所谓的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策略,对一切异议言行采取严格打压的措施,这一策略至今虽有变化,而远未结束。可是,自从1992年以来,执政者又同时推行了一套市场和开放的发展战略。,其结果是中国日益由一个前现代的封闭简单社会,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开放复杂社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势必会有不同的利益和利益间的冲突,迅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也势必带来不同的对于未来的相望和期盼,在这种情况下,异议的存在就是不可避免的,进而,异议的存在其实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现代社会稳定持续运行的必须,没有异议,也就没有更多的选择,没有异议,也就没有变迁的动力。因此,既然执政者选择了市场和开放的发展战略,就应该而且必须从产生于过去条件下的那种思维中走出来,抛弃那种将异议看作敌对的陈旧思维,进而寻找到一个包容异议和善用异议中的积极因素的制度方案。

可是,至少从胡佳的被抓来看,似乎这并不在执政者的考虑当中,或者说,至少还没有压倒那种陈旧的维护政权稳定的考虑,可是,任何一个政权的稳定,除了国家机器的强力运用之外,更关乎人们对执政者的认同和支持,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这一认同和支持首先指向的是一套制度,一套能够允许人们合理地表达和追求的制度。如果非法的软禁,不合理的惩治始终会不期而降临到一个公民身上,或许展现了国家机器的强力,却摧毁了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即使对执政当局而言,也是得不偿失的。

作为一个希望自由和开放能更多地降临到这个国土上的普通知识分子,我衷心地希望执政者能够体认到当下的社会进程,这一由执政者一手推动主导的社会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变迁,再也不可能屈服于那套陈旧的社会控制手段之下了。拥有越来越多自由、财产和梦想的中国人,也必然会渴望更多的权利,渴望更多地参与,渴望更多的民主。胡佳不过是以其热情和执着,走到了这一潮流的最前端,对胡佳的伤害,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一进程的伤害和挫折,是对包括执政者在内的整个社会的伤害。我以为,这是个让人痛心的事情了,当它发生在“开放的中国迎奥运”的2008年,尤其如此.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莫要靠谎言过日子

莫要靠谎言过日子

作者:亚·索尔仁尼琴
译者:李国海


  从前,我们连窃窃私议都不敢。而现在,我们撰写和阅读地下出版物。我们聚在科学研 究所的吸烟室里,彼此敞开心扉,发发牢骚:他们什么勾当干不出来呀,哪件坏事不把我们拖进去!民穷财尽,家徒四壁,他们却毫无必要地在宇宙方面大吹大擂。 他们加强远方的野蛮制度。他们挑起(别国的)内战。我们卤莽地花钱把个毛泽东扶植起来──而后却驱使我们去跟他打仗,只好去,有什么办法!他们想整谁就整 谁;他们把健康的人赶进疯人院。一切全是”他们”,我们呢,──无能为力。

  事情简直糟透了。普遍的精神毁灭已经降临到我们大家头上,肉体毁灭也即将象野火一样蔓延开来,把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统统吞没。而我们却依然故我,总是怯生生地微笑着,含含糊糊地嗫嚅着:

  ”我们又有什么法子去阻止呢?我们没有力量呀。”

   我们是如此绝望地失去了人性。如今粗陋的食物配给制,害得我们甘愿放弃所有的原则,放弃我们的灵魂,放弃一切前人的努力和一切后代的机会──然而所有这 些,只能让我们苟延残喘。我们丢了坚定,失了傲骨,也没了激情。世界的核毁灭我们也不怕,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也不怕。我们早躲到了缝隙里面。我们只怕勇敢 地做事。

  我们只怕落在旁人后面,只怕要我们独自采取行动──猛可里,我们发现自己丢了白面包,丢了暖气和莫斯科的户口。

  我们在政治学习小组里反复受到灌输,要愉快地生活,一辈子循规蹈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环境,社会条件,是超脱不了的,存在决定意识嘛,我们有什么用?我们毫无办法。

  可我们有办法──什么事都办得到!但是我们自己欺骗自己,以便自我安慰。根本不能全怪”他们”,要怪我们自己,只怪我们!

  有人会反驳:的确一点法子也想不出来呀!人家堵住我们的嘴,不听我们的,也不来征求我们的意见。如何才能迫使他们听我们的呢?

  要说动他们改弦易辙,是不可能的。

   自然的办法是把他们改选掉──可是在我们的国家,根本就没有选举。在西方,人们知道罢工,游行示威表示抗议──可是我们被折磨得胆小如鼠,我们对此都感 到害怕:怎么能一下子拒绝工作,怎么能一下子走上街头?近百年来苦难的俄罗斯历史上所尝试过的其他一切不幸的道路全都不是为了我们而选择,而且确实都是不 必要的。

  现在,当斧钺开始砍人的脑袋,所有播下的种子都发了芽的时候,我们看到:当年那些想通过恐怖手段,通过流血起义和国 内战争使国家成为正义幸福之邦的过于自信的年轻人,是何等误入歧途,何等愚不可及。不,谢谢你们这些启蒙的老前辈!现在我们知道,结果的卑鄙助长了手段的 卑鄙。我们的双手将是干净的!

  难道就毫无办法了?真的没有出路了?莫非我们只好无所作为地等待:什么事情会突然自动发生?……

  但是,暴政永远不会自动放过我们,如果我们大家天天承认它、赞颂它和强化它,如果我们连它的哪怕最敏感的弱点都不肯唾弃的话。

  唾弃谎言!

   当暴力闯入人们宁静的生活时,它满面红光,充满自信,神气十足地在旗帜上标榜着,并且叫喊着:”我是暴力!大家散开,让开,否则我将你们踩扁!”但 是暴力很快便衰老了,没过几年,它已经失去自信。于是,为了支撑下去,为了显得道貌岸然,它必然要求谎言作为自己的盟友。因为:除了谎言之外,暴力没有任 何东西可作护身符,而谎言也只有靠暴力才能生存。然而,暴力不是每天,也不是在每个人的肩膀上落下它那沉重的魔掌;它只要求我们对谎言俯首听命,每天参加 说谎──这就是”忠”字的全部内容。

  其实,这里就有一把被我们忽视的、最简单、最方便的解放我们的钥匙:个人不参加说谎!纵然谎言铺天盖地,纵然谎言主宰一切,但是我们要坚持最起码的一点:不让谎言通过我兴风作浪!

  这一点,便打开了我们无所作为造成的虚幻链环上的一个缺口!对于我们是最容易做到的,对于谎言则是最致命的。因为,当人们唾弃谎言的时候,它简直无法生存下去。它象传染病一样,只能生存在活的机体中间。

  我们用不着鼓足勇气。我们也无意走向广场和大声宣扬真理,公开讲出我们的想法,──不需要,这是危险的。只要我们不讲违心话就行了!

  这便是我们的办法,在我们普遍天生胆小怕事的条件下,这是一条最容易、最方便的办法,比(说起来怪玄的)甘地的”非暴力反抗(civil disobedience)”容易多了!

   我们的办法是,决不自觉地支持谎言!一旦认识到谎言的界限在哪里(这界限在每个人眼里还是不同的),就象避开瘟疫一样避而远之!不为那”意识形态” 僵尸涂脂抹粉,不为那腐朽的破衣烂衫缝补漏洞,──那时我们将惊奇地发现,谎言必将一败涂地,徒唤奈何,而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总之,由于我们畏首畏尾,还是让每个人去选择吧:是继续自觉地做谎言的奴仆呢(诚然,对此我们并不心甘情愿,但总要养家糊口吧,只好听任孩子在谎言里长大),还是抖擞精神,做一个值得自己的子女和同时代人尊敬的老实人。若是后者,那么从今以后他:

  ──决不以任何方式书写、签署和发表他认为歪曲真相的片言只字;

  ──不论在私人谈话,还是有许多人在场,都绝对不说这样的话,自己不做,也不怂恿旁人,不鼓动,不宣传,不讲解,不炫耀;

  ──在绘画中、雕塑中、摄影中、技术处理中和音乐中不捏造、不涉及、不转播任何虚假的思想、任何被发现的歪曲失实之处;

  ──既不在口头上,也不在书面上为了迎合上面、为了增加保险系数,为了自己工作的顺利而援引”领导”言论,如果被援引的思想他不完全赞同或者文不切题的话;

  ──不参加强制性的游行集会,只要这样的游行集会与他的意愿相反;不举标语,不喊口号,只要这标语口号他不完全赞同;

  ──不举手赞成不真心同意的提案;既不公开也不秘密投票赞成不称职或不可靠的人;

  ──不让人赶着去参加强制性地、颠倒黑白地讨论问题的会议;

  ──一听到发言者的谎言、荒诞无稽的空论或恬不知耻的宣传,立刻离开会场、讲堂、剧院和电影院;

  ──不订阅和不零买报道失实或隐瞒重大事实的报刊杂志。

  当然,以上所举并非所有可能的和必要的抵制谎言的途径。然而,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通过纯洁的眼睛,其他情况也容易分辨。

   不错,开头一段时间境况会不一样。有人会暂时失去工作。对于想堂堂正正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会使他们的人生之路在开始时困难重重:因为,人生这所大学所 要回答的功课也充满了谎言,应当进行选择。但是,在这方面任何一个想诚实做人的人都无后路可退:每天我们当中的每个人,即便从事最保险的技术科学工作,都 逃不脱采取上述哪怕一种行动──是老老实实,还是欺骗撒谎;是在精神上保持独立,还是做精神奴隶。

  即便没有足够的勇气捍卫自己的灵魂也罢──别让他对自己”进步”的想法而自豪,别让他自吹自擂,觉得自己是什么学者,什么人民的艺术家,觉得他受之无愧,代表了所有人──让他告诉他自己:我属于畜群,我是个懦夫。其实,我在丰衣足食时的做法,也与此一模一样。

   甚至这条道路──所有抵抗道路中最温文尔雅的一条,对于因循苟且的我们来说,也将是不容易的。但是,比起自焚甚或绝食来,毕竟轻松多了:火焰不会吞噬你 的躯体,眼睛不会烧瞎,而黑面包和白开水总归有你家里人吃的。被我们出卖、被我们欺骗的伟大的欧洲人──捷克斯洛伐克人,难道不是已经向我们证明,他们如 何面对坦克挺起毫无遮拦的胸膛,既然胸膛中跳动着一颗高贵的心?

  这将是一条不容易的道路吧?然而却是可能的道路中最容易的。对于肉体来说是不容易的选择,而对于灵魂来说却是唯一的选择。一条不容易的道路,但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人,哪怕只是几十个也罢,他们多少年来一直遵循着所有这些做人的道理。

  总之,我们不是第一批走上这条道路,而是加入先行者的行列!我们大家把这条道路看得愈是容易,愈是简短,我们便会愈加迅速、愈加踊跃地走上去!等我们有了数千人,那时当局将一筹莫展,无奈我何。待到我们有了数万人,我国面貌便会认不出来了!

  假如我们前怕狼后怕虎,那就莫怨人家不让我们喘气,是我们自己不让自己喘气!那么,让我们继续鞠躬好了,让我们等待好了,当我们的生物学家兄弟能够读到我们的想法,他们准会帮助我们,让这样的一天快快到来。

  假如我们连不参加撒谎的这点勇气都没有,我们真的一钱不值,无可救药了,那么,是我们,应该受到普希金的蔑视:

  干吗赐给牲口以自由?

  它们世世代代继承的遗产

  就是带响铃的轭和鞭子。

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

强大与脆弱

强大与脆弱
作者:许知远


“中国的签证系统回到正常了,显然奥运会结束了。”9月22日《南华早报》社论版的漫画上,一洋一中两位光头老兄坐在酒桌旁的叙旧。

“是啊,污染和食品恐慌也回来了”。中国光头回应说。他们的头顶上方的鸟笼里,一只鹦鹉正带着防毒面具,笼外的小牌上写着:今天不用牛奶,谢谢。

世界上两个最引人瞩目的国家在九月陷入不安。美国人看着曾经自以为是“宇宙之王”的投资银行的崩溃;而中国,则从八月的胜利与欢呼,迅速转入悲伤、愤怒与恐慌了,升腾的神州七号都未能冲淡这些情绪。

从山西的尾矿库的溃坝,深圳舞厅的大火,到被污染的牛奶。那个高效运转、全民和谐的中国形象,一下子让位于冷酷与机能失调——政府冷漠傲慢,商界道德败坏,媒体监督缺席……无辜的人来被迫要承受这一切,即使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愤怒,都找不到宣泄的途径,更不清楚这种愤怒能否转化成某种有效的成果。美国的银行家只是丢掉工作,而中国的不幸者则丧失了生命。

神州七号的升天与肾结石的婴儿,是理解此刻中国的两个角度,它们映衬出两个完全不同、却彼此共存的中国。一个中国可以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举办最壮观的运动会、将人送上太空,创造高速的经济增长;另一个中国则无法教育好年轻一代,放任天空与河流被污染,漠视人的价值,甚至对自己的未来都毫无怜悯……

如果前一个中国是一台轰然向前的庞大机器,后一个中国则是它源源不断的燃料。而且,看起来它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前一个中国,由政府官员与在过去二十年中崛起的商业与文化精英们构成,他们彼此或许存在着某种利益上的冲突,却不复有观念与原则上的差异,他们将不受控制的政治权力,垄断资本获得的金钱与社会达尔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结合到了一起。他们为自己筑造了金色的围墙,却时时感到墙外的不安与躁动。金色围墙与墙外的躁动使他们既自满又脆弱,他们经常在傲慢与过度敏感之间的摇摆。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愈加头脑封闭,处于self-denial(自我否定)和self-deception(自我欺骗)之中。

而另一个中国则长期处于原子式的分散状态,他们缺乏自己的组织形态,也因此没有一致的力量。即使有一刻,他们因为群体的愤怒,而发出了声音,表现出力量,但这总是昙花一现式的,它注定难以持续。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已潜移默化接受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只希望自己能在这场拼搏中获得更高的地位,早日摆脱眼前的现状,或者有朝一日进入金色围墙之内。他们也容易受到操纵,多年的宣传教化既使他们对一切嘲讽,也同样使他们极度轻信。他们与其说是真心相信什么,不如说因为匮乏的生活,而主动选择了相信些更缥缈的东西,作为调剂生活的需要。

而曾被期待的中产阶级们,依偎在金色围墙周围。他们或许充满抱怨,但仍强烈的期望保持现状,以保存自己刚刚获得的一切。除去他们自己那个小世界,他们什么也不关心。

腐败、污染、公众事故、贫富差距,此刻的中国既受困于这眼前重重挑战,更受困于勇气与想象力的丧失。整个国家正像是一个身形庞大、内心焦灼、头脑幼稚的巨人,既轻易的为一些表象而兴奋不已,也不断被身上的各种疼痛而坐卧不安。她意识到问题的最终症结,但是它从来不敢正视这现实,或是大胆设想另一条轨道。所有人都知道如果沿着原有轨道向前,终有一日会出现问题。但是金色围墙内的人将自己的家人子女送往了别的国家,然后开始自我欺骗与原谅,或许最努力做的是拖延它出轨的时间;而剩下的人们,则深感无力,或许唯一的期盼是,下一个掉出轨道的不是自己,因为他已经看到很多这样的不幸故事了……

如果你生活在中国之外,你看到的是前一个中国,它日益强大、富有希望;如果你生活在其中,那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但是那些乐观者总倾向于将之视作“成长的代价”。在你成为这代价的一分子之前,你很难意识到这“代价”到底是什么?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普适价值为何败给“中国特色”?

普适价值为何败给“中国特色”?
作者:何清涟

中国近几年的思潮动向,会发现一个特点:当局优容了民族主义、新左、儒家学说等,只对政治自由主义颇为严厉。政治自由主义与西方民主制度,以及人权等普世价值早就成了一些“专家”名人及“五毛党”竭力批判与丑化的目标。

  这种“优容”并非表明中国当局在政治上变得宽容,而是表示他们变得更精明。被当局“优容”的这些学说与“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反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认同本国的专制政权。

  民族主义所奉行的原则是“主权高于人权”,很善于寻找与发现威胁中国安全的“外部敌人”。本国人民的人权及生活实际状态、官员的贪污腐败等均不在民族主义考虑之列。本国政府限制民众的言论自由,在他们看来也属天经地义之事。但如果有人被迫借海外阵地发表批评中国人权状态的文章,那便立即被他们斥之为“为西方主子卖命”的汉奸、卖国贼。每逢西方的人权组织与政府对中国人权状态有所批评,民族主义者更是反应激烈。其原则可概括为:宁可民众被本国专制压迫至死,也不准外国对此批评半分。其理论与行动都很符合当局的政治需要,因此经常有出头露面的表现机会,比如奥运火炬传递等时机。

中国“ 新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欧洲,要义就是反资本主义文明与全球化。但欧美新左的批评对象往往包含本国政府,这一点被中国新左创造性地转化为赞美与支持本国政府。而中国所有的社会矛盾,哪怕是腐败的权贵私有化与社会公共政策不当造成的贫富差距,也均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造成。他们当年依靠口头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倡导社会公正,在中国思想界谋得一席之地。但近年来在观测政治风向方面很有进步,两年多前新左代表人物曾翻译过一本《北京共识》,让国内人知道有外国 “专家”预言,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北京共识”将取代美国民主价值观“华盛顿共识”成为世界主流。但鼓噪了一阵没见多大社会反应后,又赶紧折腾出一个“自主型体制创新”来概括中国的改革,为中国当局拒绝向西方民主体制“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儒家学说本是中共死敌,但近年来却获得政治青睐,并可开山(国学院)授徒。原因很简单:

  一、儒家“仁”的政治理想就是群体主义的政治逻辑,通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形形色色的“二人关系”形成不同的群体,强调“尊尊”要求人们尊重与服从权威,再将群体纳入等级结构实施统辖,最终实现“天下归仁”。这样的社会排斥个人权利,强调义务,正好用来消解民众日渐觉醒的个人权利意识,抵制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西方民主价值观。二、大一统思想。一则可用来凝聚国人之心,对付台独、藏独、疆独等一切不听话的“反叛势力”;二则可用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三、可以用儒学“复兴”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宣示:吾国自有道在,用不着你们那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所谓普世价值。这就是这些年来在海外将“华夏中文学校”纷纷改成孔子学院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上述几派一方面积极服膺于政治,迎合于权势;另一方面又有人提出“思想淡出,学术突显”,仿佛他们从事的是纯粹的学术事业。好在政治自由主义的嘴巴早就被封住,也就由得他们信口雌黄地漫天胡扯。

  从短期来看,中国当局力抗普世价值观渗入中土确实获得相当成功,专制政治的合法性似乎又重新“鼎定”。但必须指出,“鼎定之功”除了上述几派的共同努力之外,还有受众的迎合与盲从。这受众当中,就包含着被学界寄予无限希望的“中产阶级”,比如“五毛党”当中那些政府或事业单位的中低阶成员;也包含着被左派神圣化的“社会底层”,因为每天痛骂民主的网络暴民当中,就有连明天饭碗在何处寻觅都不知道的大学生研究生。但这类人的存在本就是中国特色之一。林语堂早就说过,“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 本身是最底阶层, 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2008年9月11日

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游戏结束了——奥运观摩的心得体会

游戏结束了——奥运观摩的心得体会
作者:余世存

一.


我没有全看“内廷供奉班头张氏艺谋”(饕餮先生语)的作品,但晃了几眼,感觉可以打上八、九十分。可以了,还是个东西嘛。那些指责开幕式糟蹋传统文化、宣扬暴力美学、推广唯漂亮主义之类的看法,都太学者了。


但知识分子也是生产力,学者多是人民大众的朋友,他们这样说肯定有他们的理由。甚至我自己给开幕式打了九十分后,心里丝毫没有电视画面上的国人那样"与有荣焉"的自豪,更没有上海文人那"人人都是李宁"的认同。我的心理难以言喻,一如我的生存难与人分享。我的朋友毛喻原先生晃就没晃一眼,他大概是我所知道的唯一没有看热闹的朋友。


即使可得一百分又如何?是的,人人都看见了开幕式的顺利进行,不少人称颂开幕式的成功。但当夜我们获得的快讯却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宣布:鉴于中国的热情和周到和开幕式的巨牛B,下届奥运会仍在北京举办!消息一经传出,中国上下官员几乎全部晕厥,北京警察率先暴怒:老罗,我操你大爷!!!对这样的玩笑我只能苦笑,由衷地同情北京警察。我几年前就听说,警察阶层是我们社会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三大阶层之一。时过境迁,他们不仅没有盼头,而且常规工作和非常任务更多了。但愿他们为人夫为人父为国民时,还是一个个正常的中国人。


但谁来同情我们自己,我们十几亿同胞的身心安泰?十几亿人或提心吊胆:人分三六九等,或关闭企业:社会不再为你服务,或不能进首善之区:即使是良民也得为国家减负,或仓皇"避孕"出京城,……就为了那么一个时刻?十几亿人几乎人人出让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从吃穿住行,到眼耳视听,到身意心力,人人都让渡了一部分,来接受奥运的盘踞、轰炸、洗礼,就为了那么一个时刻?


一个纯粹的体育活动,即使是国家的游戏,也不应该上升到末日般辉煌的最后演出,以至于忘记了刚刚献祭牺牲的千千万万的童男童女,忘记了刚刚闭眼、坟头并没有送上电视机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冲喜也不是这个冲法啊。因为真正的冲喜,是不应该有所掩饰,有所屏蔽的。因为真正的冲喜,参与者是庄重的,肃穆的。但这一次的体育冲喜活动,奇怪地残酷化也喜剧化了。一次体育活动,被上升到大喜的人人有份的高度。残酷得一切为奥运让路,喜剧得一切都跟奥运相关。非喜勿听,非喜勿视,非喜勿言。一次体育活动,奇怪地为一般常理难以理喻地被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中国、中华民族、国家荣誉、百年衰败,等等,那些自大的名词,全被借用来打压卑微渺小的国民个体的生存。这样的国家游戏实在让人捏一把汗。


关于人权化政治化的指责,新华社、国新办、外交部发言人等机构和个人已经代表人民表达了中国观点。关于人权化政治化的斗争,针锋相对得如戏如剧。从未有过的护送圣火活动已非游戏,而如黑社会老大们争抢火龙棍一样充满了阴谋、血腥、惨烈;充满了正义、权利、英勇。自然,这种火而圣的传递到了国内,各地各级政府也像是做烫手山药的甩手游戏一样,人力物力全用来接手,全用来欢送。乡村的线人都调动起来,狙击手布满道路两旁,至于新开一条山路传递圣火,则需要官员们亲自上山用竹棍一类的武器打蛇。这样的国家游戏实在让人好奇。它的想象力匪夷所思,非凡俗如我者、升斗小民如我者所能理解。


一个国家请求举办一次体育活动,得意的也许是"利维坦"一样的国家,跟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但一个前现代国家有办法让大众感觉到荣辱攸关。给国家一个机会,国家还世界一个奇迹。一时间,一切的宣传、舆论、民意民情,似乎都同意,举国奥运是值得的,是应该的。能够上媒体的国民都在谈论为奥运做贡献,为国争光。这样一种国家集体的氛围孤立、打击了不合作者、持自己意见者,连达赖都为奥运致意。而人们的口头和心里支持就是一种参与,与有荣焉、咸与奥运的国民们多年没有参与类似的大事喜事了。一个寂寂无名的人,一个少不更事的人,只要他在亲友中谈论起奥运,他就觉得一阵阵的充实,一种类似高潮的兴奋和宣泄,他就感觉到了生活意义的降临。我们中国人太孤独寂寞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着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的冲动和要求,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一种狂欢或发泄。我们中国人太聪明太有才了,不少人都需要国家层面的项目来供自己研究、分析,来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和谋略。国家立项的奥运就是这样的一次机会。这样的国家游戏实在让人叹息。
  
二.


那一刻,中国光荣伟大崛起辉煌的一刻降临了!中国人百年未遇、千载难逢的一刻降临了!那一刻,高潮来了!


那一刻的高潮就这么来了!


据饕餮先生说:“是时也,鸟巢无卵翼而容四海,京师空街衢以迎五洲。二百余国整队而来,十万官民高座以观。君臣居中,欣欣然俯瞰列国朝觐;万众环伺,轰轰然讥诮外邦仪轨。任尔总统元首,到此来侧厢摇扇;便是公子王孙,那时节汗如雨下。”


饕餮先生眼中的游戏现场是:"万千青壮男女披挂成兵。方圆布阵,五千载阴阳之秘辛番邦惊恐;太极仁化,七色幡儒道之精要世界膺服。奥运百年无此盛典,英美列强汗愧难继。大国之威仪憾天,盛世之壮丽动地。十万众呐喊于京畿,四十亿惊诧于万国。盛矣哉!极矣哉!汉唐雄风今又是,东亚崛起唯吾国!"


我晃的几眼没有这样细致的印象,却模糊地想起了大元帝国的文士描述: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些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当然,坐在看台或主席台上的人们可能是爽快的、高潮起伏、幸福无比的;那感觉,大唐帝国的诗人写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从宋明以来,中国的上层人士多处于谨小慎微的状态里,手脚都少伸展过。毛泽东虽然说站起来了,但他其实一直窝在菊香书屋里,他"要爽只能靠自己",比如去游泳池或长江游泳,在天安门城楼检阅自己的孩儿们。但在这一次的国家游戏里,"肉食者"实实在在地爽了一把。

三.


但这一把爽快却难为外人道,就像我引的大元帝国、大唐帝国和春秋时代的话语难为外人理解一样。这一把爽快跟张班头的作品一样,是自污的,自我作践的。任何把观众分成三六九等的演出,任何把万千青壮男女召集起来演兵布阵的游戏,都是一种前现代社会的"大家长"自娱。一些朋友揭示说,专制国家老喜欢玩步调一致的团体操,团体操是专制制度的"国舞"。当然,对有些人来说,他们不是自污,而是自渎。借用李敖年轻时的话,他们手淫大陆,意淫世界、祖先和文明。


从文明的眼光看,这一把游戏是反文明的。尽管组织、参与这一游戏的大多数有着善意,他们想回归文明大家庭,或以朝圣者的心态尽其所能交上一份答卷,或以分享者的姿态尽其所有展示自家的宝贝。尽管直到今天,仍有人为希特勒的御用导演辩护,为那场运动会辩护,但那一次游戏的代价、后果已经众所周知。健全的运动,当然是个性张扬,人人得以表达的。健全的运动,当然不会自以为宝的,最不济,也应该如费孝通先生说,是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式的。如此才有一种健康平实的心态和眼光。健全运动中的个人绝非部件。爱因斯坦说过:在人类的集体行为里,他从来没有看过比正步走、手脚机械一致的举动更愚蠢、更不可思议的了。


从我们中国乡下人的眼光看,这一把游戏也是荒唐的。我们的乡下人如此说一个自恋自娱的人:光腚推磨――转着圈儿丢人现眼。什么是丢人现眼,张班头的作品就是。尽管学者们一再为马嘎尔尼访问而不朝拜大清帝国一事痛心疾首,为大清帝国的愚昧懑憨而做了很多文章;但公正地说,那一次中西方的交流碰撞,悲剧或闹剧是必然的,那是文明的必然代价。到了今天,训练专制子民去表达什么专制制度的优越性,炫耀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此一件两件大事,实在是自我作孽、自作多情了。如果这种自以为是的用心又在取悦什么东西,那实在是卑劣地、猥琐地估计了取悦对象的品格和神正目的。我们的乡下人如此说一个无知无畏的朝拜者:割自己的卵子敬神――既把自己疼死了,又把神得罪了。我们的乡下人也都知道,神在哪里;神不在异国,神不在天上,神在人心里:天地良心!


当然,对我们的有些同胞来说,他们的快乐可能是真实的。或意淫得快乐,或手淫得快乐,或暴发成为"世界的工厂"、乃至世界的"梦工厂"、"世界的中心"而快乐,纵然生命的自由、尊严被阉割殆尽,但对他们来说,那也是"痛,并快乐着"。

四.


甚至对一些人来说,当官并不需要阉割什么。一百多年前的李鸿章有名言,在中国当官是最容易的事了。这么容易的事阉割过官员什么呢?我们说的自由啊、尊严啊、渐进啊、人生的多元之类的有什么用呢?这些话如果说得哀求或说得愤怒都无济于事,要么天真如对牛弹琴,要么无耻得别有用心。


一世代的时间,三十年的改革,官员阶层是受益的或收益增长最快最大的。这是多么值得祝贺的一个人间奇迹!2006 年4月初,国务院研究室、中纪委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完成了《全国地方党政部门、国家机关公职人员薪酬和家庭财产调查报告》。该报告披露:党政干部已经形成社会特权有产阶层,其中地厅级以上干部已是官僚特权阶层。官僚特权阶层年收入是当地城市人均收入的8~25倍,是当地农民年均收入的25~85倍。在金融、外贸、国土开发、大型工程、证券五大领域中担任主要职务的,有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是高干子女,实际上已形成了官僚资产阶级。至2006年3月底,私人拥有财产(不包括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五千万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一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超过一亿元以上者,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他们拥有资产20450亿元。


这样的数字可以无限地例举下去,比如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载文披露,2004年中国公车消费4085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费出国3000亿元,中国每年"三公消费"近9000亿元。陈志武教授谈到政府规模时说,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增加了31%,达到5.1万亿元,占 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以花的钱。政府要这么多的老百姓才能供养,当然很庞大。至于改革开放坚持的中特道路,2006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0.4% 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 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这样一个机构、阶层就从"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状态"里繁殖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寄生虫。在我们中国度过短缺经济以后,这些机构、阶层及其个人更获得了似乎无限可攫取的资源、财富和权力。虫子及其小虫们拥有的私有财产,使得他们和他们的子子孙孙永远告别了生存的挣扎努力,告别了生命从零起步积累的状态,告别了为生计忧患乃至"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他们真正成为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王国的成员,可以断然脱离一时一地的羁绊,而跟无限的时空游戏。真正的梦工厂讲述过虫子对人的侵害,讲过虫子的局限,中国的寄生虫们却有着飞翔的自由天地。

这是多么值得祝贺的一件大事!

五.


因此,在中外学者专家总结三十年改革的成就和经验之外,在中外官员商人们称道"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和"北京共识"之外,在中国不少人自己也骄傲于吃饱饭了的成就之外,在中国的知识精英自豪地表达他们的中国国家认同之外,中国需要一次露脸表演。尽管一次地震损失了近两千亿元,但我们可以拿出近三千亿元来办一次体育盛会。什么是"北京共识"?这种现眼的姿态就是。什么是改革经验绩效?县乡精简一人,中央政府将奖励四千元。或者如CCTV所说,1100道关口检测出三鹿奶粉。什么是"中国模式"?什么是知识精英的中国国家认同?四十个教授竞争一个处级岗位。一个公务员位置有四千大学毕业生应聘。一半以上的博士生加入了公务员的大家庭……什么是中国复兴和中国奇迹?十几亿子民和数千万海外华人都参与一次冲喜活动。


我们中国"梦工厂"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单方面却全方位地宣扬一次活动,它催眠、引诱、控制了人的身心。它因此裹挟、煽动、鼓励了绝大多数国民投入其中,使得那些仍为生存奔波的国民也再一次地关注它,以为自己高尚了一把。即使那些为国为民忧患的青年,也认同了它的必要性,认同了"中国加油" 的呐喊,而以为自己悲壮了一把。


这大概是开幕式能够实现其高潮的原因。华丽也好,唯漂亮主义也好,我说的次法西斯美学也好,无论如何,有如此庞大规模的参与性观众,有如此金钱堆起来的戏子和文人,它是不会不成功的。一如我们领导人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我给开幕式打分,也是看重它割卵子的勇气和用心。它意淫文明,无知却也可佩。据说在这一次国家游戏的大高潮里,我们中国人民不少人感到更幸福了。


但现在游戏结束了。那些狂欢过的人们将要如何呢?是不是"朝闻道夕死可也"了?我相信他们是不会退场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做民的依然做民,做虫的依然做虫。国家统计的数据是:2004年年末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 261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而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分析,如果按照低收入现行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1/3),目前还有8517万人口也属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上公认的人均1天1美元以下就属贫困的标准,我国目前还有2.1亿贫困人口。没有血性的小民依然可以做自杀者,开幕式之后不到一个月,北京市卫生局在9月5日发布的健康播报中说,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


这样的数字同样可以无限地例举下去。当我看到千百张麻将脸在那里喊叫"和"、"和"、"和"时,我想到的就是这些数字变脸似地亢奋地在那里喊叫"和和和"。它们确实一起和谐了一把,它们"和"了,但它们将伊于胡底?


游戏结束了。对这一游戏我们能说点什么呢?很多人在分析它的意义,我说过我们中国人太聪明有才了,因此需要国家层面乃至国际级别的项目来供其研究、分析,来申请标明其为牛B、为大师、为智者高人。"中国经验"、"中国改革模式"如此,开幕式同样如此。据说林语堂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游戏结束了。上海的朱学勤教授曾说过他的一次游戏经验:"我在电影院里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这群人坐在林肯牌豪华汽车里兜风,最后对着观众说:傻B!惊讶得从座位里站了起来。而所有的影评家都在为这部电影叫好,观众也跟着拍巴掌。面对这样的社会,我哑口无言,他们是有理由对着这个社会得意洋洋地说一句‘傻B'了!"那么,这次游戏的结果大概也会有一群虫子对更多的一群观众说:傻逼!


游戏结束了。一时和谐所掩藏的对立、分歧、仇恨、灾难该现形了。该算帐了。大元帝国的人民艺术家在游戏未结束之前就揭露说:"那大汉下得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膛。" "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耙扶锄。""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涂处,明标着册历,几放着文书。""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游戏结束了。我们中国人的终极答案是,各回各的家,各找各的妈。我们每个人仍得各自解决安全、生存、承认、爱、自我的多种要求。翻译成国际歌的网络歌谣唱得好: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获得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就像吸毒入幻的人,最终还是要以人的心智来接受并应对生存的事实。如果以汉语为血脉的人们仍不能从中感觉到安全,那么英语、法语甚至俄语、日语就是人们的必由之路;如果大陆中国仍不宜居,那么北美、澳洲甚至马达加斯加小岛都是人们移居的目标之一。


游戏结束了。那些一时和谐过的数字们,将再现其魑魅魍魉,再现其或狰狞或悲戚或平常势利的面容。


游戏结束了!game over!

六.


从前,在一座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这家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学问,二儿子名叫年纪,三儿子名叫笑话。一天,三个儿子一起上山去砍柴,傍晚归来。父母亲问道:"你们三个各砍了多少柴?" 大儿子学问回答:"全无。"二儿子年纪回答:"一把。"三儿子笑话回答:"一担。"


老太太耳背,没有听清,老头又大声给她重复了一遍:"学问全无,年纪倒有了一把,笑话却多了一担了!"


开幕式的游戏、三十年改革的游戏大抵如是。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己,也是如此。我们活成了笑话。但愿另外时空的人们原谅:这是在当代中国。


“哦,我的人民,我对你做了什么?”


“但愿审判不要过重!”



2008年9月写于中秋月圆之夜,越二日修订于残奥结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