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

刘晓波偕全体宪章签署人获得四海一家专题人权影展的人权奖(Homo Homini Award)

2008年度Homo Homini奖颁奖词




图片1.jpg




每年,我们(People in Need)都会将Homo Homini奖颁给那些为人权、民主事业和非暴力解决政治冲突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士。


08年度的Homo Homini奖颁给刘晓波先生,一位系狱的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抗议者、《零八宪章》首批签署者之一(其他签署者与刘晓波先生一同获奖)。


我们将Homo Homini人权奖颁发给刘晓波先生,是对他30年来为促进中国的人权状况而作的富有洞见力的工作,以及他以坚韧和勇气为表达自由所做的抗争的一种承认。刘晓波是组织发起《零八宪章》的几百名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也是逐步成长的中国民主运动的领袖式人物。在中国政府持续的政治迫害下,争取民主的活动一直以来在坚持对话和非暴力原则下运行着。


尽管刘晓波几十年来数次入狱,并长期生活在秘密警察的严格监控之中,他从未远离他的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和迫害的战友们。刘晓波先生一直以来坚持自由地言说与写作,表达他对人权、非暴力解决冲突等普世价值的忠诚信仰。不仅如此,刘晓波先生在呼吁城乡居民的平等对待、更加彻底的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努力也应得到特别的赞许。


"在我国总理和部长们与他们的欧盟同事开会磋商之际,在中国政府计划于布拉格举行欧中峰会的时候,我们强烈呼吁捷克政府关注并提出释放刘晓波的问题,"西蒙潘内克说道,潘内克先生是"People in Need"基金会创始人兼执行长官,捷克天鹅绒革命时期的学生领袖。"我们非常高兴和荣幸欧中峰会能够计划于捷克共和国举行,我们希望这座美丽的城市能够因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带给欧盟和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家)的政治领导人灵感,找到应对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办法,惠泽全球。同时,在一个我们纪念我国和东欧诸地区实现向自由和民主和平转型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无法忘记那些仅仅是公开表达自己观点、以和平方式寻求与政府对话的中国政治抗议者的现实处境和命运。如果欧中峰会能够在布拉格---这座正在纪念天鹅绒革命20周年的城池---举行,峰会将会在一个奇妙的环境下进行,如果会议能够以释放刘晓波这个议题开始,它将取得更加富有建设性的成果。"潘内克先生结论道。


2008年12月,刘晓波被逮捕并被中国警方转移到一个不明地点关押,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合法程序可言。他的被逮捕发生在联合国大会通过《普世人权公约》60周年纪念日两天前。纪念日那一天,一群中国政治抗议者发布了一个叫做《零八宪章》的文件,这个文件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七七宪章》有着同样的精神诉求。就像《七七宪章》那样,《零八宪章》呼吁中国权力当局遵守法律,要求现行政治制度和中国宪法作出改变以确保基本人权和民主。在捷克共和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时候,将Homo Homini奖授予一位清晰诠释《七七宪章》运动精神的个人,此事的深远影响与重要意义定会在曾经以及正在生活于共产主义制度下的人们中间传播。


《零八宪章》所要求的宪法和制度上的变革可能会影响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上千的《零八宪章》签署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遭到了中国当局的迫害和骚扰,他们发现自己的遭遇和30年前的捷克宪章派何其相似。因此,本年度Homo Homini奖的获奖人选也应该被视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选择,即对那些展示了极大勇气、愿意承担很大个人风险去签署《零八宪章》的人们的支持。




卧草堂翻译 2009年3月12日(刘晓波被捕第94天)


附录:


一、影展簡介




每年四月在布拉格舉辦的「四海一家」國際人權影展常用的英文名稱有兩個,過去慣用「ONE WORL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Film Festival」,今年(2003)的官方網站上則多加了「紀錄片」一詞,成為「ONE WORL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其實這個影展一向只放映紀錄片,但過去由於名稱的重心擺在「人權」上,外界常誤以為它也包含劇情片,因此今年在名稱上有了這樣的說明。




本影展是由非營利的「People in Need」基金會所舉辦,目的是透過影片、錄影帶等視聽媒介的力量,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瞭解,提升人權意識,並促進全球性的交流。雖然舉辦至今只有5年,但已經成為歐洲最大也最重要的人權影展,以及布拉格每年重要的人文大事之一。




影展包括了正式競賽、回顧、以及各種特殊專題(比方今年以女性、移民為題),每年約有來自全世界150部作品入選參展。除了電影放映以外,還有各種討論會、工作坊、攝影展、音樂會等相關活動的舉辦。影展在布拉格結束後,還會繼續巡迴捷克14個城市,每個城市的首長也都是這項影展的主要支持者,這與本影展是在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的鼓吹與支持下成立的,有很大的關係。除此之外,影展也將選擇部分影片在230所高中放映,甚至到監獄裡放片,今年已確定有4所監獄願意加入。與其他影展大多強調「獨家」的心態迥然不同,布拉格人權影展積極地想把這些喚醒人權尊重意識的影片,帶到捷克每一個角落,充分發揮影像的教育功能。之後也將繼續巡迴到斯洛伐克、波蘭、科索夫等鄰近國家。




此外,布拉格「四海一家」國際人權影展也已經正式成為European Coordination of Film Festivals (ECFF)成員(目前全歐洲有196個影展加入)。並與14個國際人權或紀錄片影展結盟。




二、組織簡介




布拉格「四海一家」國際人權影展是由People in Need Foundation (PINF)主辦。此基金會成立於1992年,是一個非營利、非官方的組織,其宗旨在於「激勵捷克社會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並促進全人類的民主自由」,不僅經援如科索夫、波士尼亞等戰亂國家,也以實際人力支援協助醫療與重建,除了獲得捷克外交部的頒獎(1997),也獲得歐美頒發民主公益貢獻獎(1998),以肯定他們的成就。PINF的長期支援來自出資創立這個基金會的捷克電視台(Czech Television),此外包括布拉格市政府、Open Society Fund、Foundation for Civil Society、The Charles S. Mott Foundation、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等組織的贊助,這些組織也自然成為人權影展的忠實盟友。




由於深曉媒體的力量與文化藝術的永恆性,PINF除了與捷克電視台、電台合作製作節目,讓觀眾瞭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援手,更在1999年創立了一年一度的「四海一家」國際人權影展(ONE WORL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Film Festival)。影展的名譽主席是前捷克總統哈維爾,影展中也設了一個「哈維爾特別獎」,由專門的評審團從競賽片中挑選一部對人權意識具有貢獻意義的作品,予以獎勵。




伊格爾布拉柴維克(Igor Blazevic)是人權影展的總監,他是個在捷克住了12年的波士尼亞人,或許祖國的分裂與戰亂傾輒,以及他在捷克的特殊身份,反而令他在主導人權影展的時候,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以及感同身受的敏銳。他和節目協調(program coordinator)海倫娜薩琪可娃(Helena Zajicova)、行政總監(executive director)卡萊史達科塔(Karel Stravhota)三人同時擔任節目規劃,另外還有一個七人小組擔任選片委員。另外包括某些特別單元的策劃助理、媒體公關、來賓接待、編輯、美術、技師等,本屆人權影展的正規工作人員總共有34名(不含翻譯17名,選片委員7名,以及校園巡迴放映工作人員10名)。




另外還對外招募志工,解決多達10個放映場地所需的人力問題。




三、影展規劃




(一)影片規劃:人權影展總共有15個單元,簡介如下:


1. 正式競賽(Main competition): 一共有18部紀錄長片入圍,由5位國際評審選出最佳影片、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導演。評審成員多為國際知名的紀錄片導演。




2. 你有權知道(You Have the Right to Know): 一共有21部紀錄片入圍,這個單元主要聚焦在一些電視報導永遠難以深入的尖銳議題,並由4名評審選出最佳影片,頒予「魯道夫法爾巴獎」(The Rudolf Vrba Award)。評審成員以人權組織代表為主。




3. 紀錄短片(Short Docs): 17部30分鐘以內的紀錄短片,角逐「布拉格市長獎」(The Mayor of Prague Award)。評審共5名,多為各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4. 德瑞斯登影展精選(Filmfest Dresden highlights):德瑞斯登影展原本是德國一個地下影展,現在已成為國際級的動畫暨短片影展,也是人權影展的結盟影展之一,他們精選了上屆6部作品在人權影展放映。




5. 女性的聲音(In A Woman's Voice):女性是本屆人權影展的主題之一,除了入選正式競賽的影片不少是女性導演或以女性議題為主的影片,另外還有這個專題,特別放映13部觀摩作品。




6. 尋找身份(Quest for Identity):這個單元有15部作品,都是以被社會多數視為「異類」的族群或人物為主角,例如同性戀者、心智障礙者、少數民族等,期望透過這些紀錄片的忠實呈現,提供理解、體諒和認同的機會。




7. 移民的故事(Migrants' Tales):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離開原屬於他們的家鄉,冒險到陌生的地域求生存。「移民」是除了「女性」之外,本屆影展的另一個焦點議題,本單元共有9部影片。




8. 評審作品觀摩(Jury member films):這是許多紀錄片影展的慣例,競賽的評審多為經驗豐富且具相當地位的導演,所以通常會由他們提供代表作,以為觀摩。此單元放映的5部作品包括了加拿大導演Peter Wintonick的《真實電影的變貌》(Cinema Verite)、捷克女導演Olga Sommerova的《喪失尊嚴》(The Loss of Dignity) 、美國導演Carmen Jelincic, Mandy Jacobson的《呼喚鬼魂》(Calling the Ghosts)等。




9. 荷索回顧展(Werner Herzog retrospective): 德國新電影健將荷索也有多部傑出的紀錄作品,尤其對於原住民及少數民族的生存變遷,提出關懷。本單元共選映了他的8部作品。




10. 紀錄經典(Classics of non-fiction film):這個單元有點像紀錄片發展史一樣,共放映了12部電影史上的經典,例如《北方的南努克》、《柏林交響曲》、《持攝影機的人》、《夜郵》等。




11. 向米蘭馬力斯卡致敬(Tribute to Milan Maryka):米蘭馬力斯卡歷經捷克的高峰與低潮,他的電影事業也深受政治社會的衝擊,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充滿爭議與動力的作品,讓他無法在教育與創作上立足,但他的堅持也獲得高度的敬意。他同時也是PINF的創辦人之一。他在2002年12月去世,本屆影展特地做了一個回顧專題向這位捷克的人權影像鬥士致敬。




12. 歷屆精選(The Best of One World):這個單元是從過往四屆人權影展中選出14部傑作所構成的回顧專題,也是對人權影展過往成績的一個檢視。




13. 維塞格拉德精選(Visegrad Highlights):維塞格拉德(Visegrad)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這四個東歐國家組織而成的區域性集團,他們在1999年5月14日簽署結盟,並於2000年6月9日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伐成立基金會,在這個基金會的支持下,維塞格拉德紀錄片圖書館也開始為1989年後這四國重要的紀錄片展開收藏、建檔的工作,人權影展總監伊格爾布拉柴維克也是這個跨國紀錄片圖書館的委員之一,本屆影展展示了他們的部分成果,挑選了25部配上英文字幕的影片放映(除了匈牙利7部以外,捷克、波蘭、斯洛伐克皆為6部)。




14. 公視精選(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s):選映六段公共電視製作的影片,僅作一場放映。




15. PINF影片(PINF films): People in Need Foundation (PINF)除了主辦人權影展,也有計畫性地與捷克媒體合作,拍攝相關紀錄片,本屆影展放映了3部他們最新的製作。




(二)配套活動:包括音樂會、攝影展、研討會等


1. 開幕音樂會: 今年的人權影展開幕典禮,於4月8日晚上7點在Palace Akropolis,以音樂會的型態展開,由DJ Gadjo主持,「Ahmed ma hlad」和「?vihaldo」兩個團擔任表演。




2. 人權獎(Homo Homini Award): 每年人權影展都會頒獎肯定在國際社會中致力於民主、人權及非暴力反抗的人士,本屆的受獎者是3位越南宗教領袖Thich Huyen Quang、Thich Quang Do、Nguyen Van Ly,但是他們都無法出國領獎,而由流亡法國、目前旅居巴黎的越南異議人士、詩人、歷史學家Vo Van Ai代領。




3. 流浪之旅(Migrants' journeys): 從4月9日到15日,連續7個晚上,在NOD Roxy的1樓,除了每天放映不同地區的影片,探討不同語系、地域的人們為何要付出難以預估的代價,遷徙流離。並加入了音樂、表演和晚餐。




4. 攝影展: 在聖方濟修道院四周的展覽廳,有Jan ibik、Iva Zimova兩位攝影家以「阿富汗」為題的攝影展。法國協會則有Karel Tuma以東斯洛伐克為主題的「In Between the Worlds」攝影展。國家圖書館則展出「反種族歧視得獎海報展」。Aero戲院則有「喚醒公眾意識」的海報展。另外在NOD Roxy也有以「兒童傷害」為主題的攝影展。




5. 座談: 針對本屆影展設定的議題與參展影片,共舉辦了6場座談。包括了探討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媒體與政治掛勾所造成的群眾影響;紀錄片與國際發行;紀錄片與教育;武器非法交易與童兵問題;大財團製造的有毒污染。這些座談大多會選在相關影片放映完之後舉行。




6. 閉幕暨頒獎典禮: 本屆閉幕暨頒獎典禮於4月16日晚上8點在主要放映場地Lucerna戲院舉行,有些並未與會的得獎作品導演,則由各國駐捷單位代表領獎,而形成一股很「特別」的氛圍。因為人權影展的參展影片多為揭發各地人權問題的犀利之作,當各駐外使節要代表一部批評他們國家人權問題的影片領獎時,難免有些尷尬,也出現了像伊朗代表喋喋不休強做解釋的情況。不過晚會的真正高潮應該是哈維爾親自上台頒發特別獎,以及影展總監最後帶領工作人員上台接受觀眾喝采時。頒獎典禮的進、散場秩序有點混亂,因此快10點才開始放映本屆最佳影片《小愛與黛安》(按例頒獎之後即放映當屆最佳影片)。




(三)放映品質


本屆人權影展的放映場地共有11處,「主場地」是在靠近溫瑟拉斯廣場的Lucerna戲院,這是一家傳統的老戲院,座位分樓上、樓下,天花板還有類似古典歌劇院的雕飾,等候廳則有coffee shop,並設有貴賓、媒體接待櫃臺,以及3部可自由上網的電腦,由於影展的國際規模還不大,所以並未設有獨立的媒體中心。因此,三台電腦時常成為等候觀眾的玩具,反而無法服務媒體。




11個放映處,彼此距離不算太遠,大多在路程15分鐘的範圍內,除了正規的電影院以外,還包括英國文化中心(British Council)、法國在捷協會(Institut francaise)、匈牙利文化中心(Hungarian Cultural Centre)也都共襄盛舉,提供場地放映。這些單位雖然很容易找到,但進去後卻往往看不到電影在哪裡放映的標示;或許影展和這些場地都以為觀眾是時常向這裡報到的固定影迷。其中,法國在捷協會的放映室設備最佳,擁有250個以上的座位數及標準的銀幕,不像英國文化中心大概連80人都容納不下。




各電影院放映廳的設備與規模有點良莠不齊,譬如Praha Art戲院的小廳不但沒有「固定」住的座位,座位數也不超過35個,小得可憐。放映的品質,也有些問題,例如4月14日我在Praha Art小廳看片,就發生工作人員沒在放映前檢視機器與影片,在搞不定機器而必須求援的情況下,不僅延誤了時間,也降低整個品質,我還因此錯過了原本預計要在另外一個場地看的下一部片,而暴露了影展在現場控制專業上的不足。




另外,人權影展的放映時間與一般國際影展有別,除了週末假日,平日幾乎都是從晚上六點起才有放映,也就是平均每天只有3場放映。但每場不一定只有一部片,而是以每場兩小時、最後一場盡量在11點半前結束的基準來排片,因此一場可能會有兩部不到一小時的影片聯映,也可能是一部九十分鐘以內的長片配一部十幾分鐘的


短片也不一定。




而且不太合乎一般國際影展慣例的是,並非每一場放映都有英文字幕,可見影展針對的觀眾對象還是以捷克人為主。我比較不解的是為什麼同一部影片,在A處放映時有英文字幕,在B處就只有捷文字幕?原來人權影展幾乎都會保存每一部參展影片,為方便日後巡迴,所以大都直接在上面製作捷文字幕,而且經費跟場地限制的關係,無法每個場地都設有字幕投影裝備,因此想看英文字幕版,還得參考大會特別為像我這種外賓準備的「另類」場次表,上面註明了哪一部片、哪一場是英文發音或有英文字幕。




從放映場地、設備品質、字幕製作來看,人權影展距離真正的國際化、大型化,還有一段距離需要努力。




(四) 特刊與宣傳:


布拉格人權影展的節目特刊不像一般影展那麼大,反而比較像是一本書。內容相當詳細,除了英、捷文對照的影片介紹,也附有片名、頁次檢索表,方便查閱,每本售價100克朗。不過他們沒有發行購票參考的小手冊,而是以一張可折疊的海報代替,上面有完整的場次表,但無影片簡介,而且全為捷文。




每張票的售價是60克朗(折合台幣約66元),較低於捷克平均票價(捷克2002年的平均電影票價是89.3克朗,比2001年上漲約10克朗,這是連鎖戲院進軍布拉格提高票價的結果)。但如果你先購買一張150克朗的會員證的話,每場票價就降為30克朗。


本影展設有永久固定的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oneworld.cz今年整個網站改版,在美觀與便利上,都有相當的進步,與整體海報、特刊設計,蔚為一體,查詢也非常方便。




因為與捷克電視台、廣播電台有合作,基本上影展訊息要曝光並不難。但是因為影展特質的關係,沒有明星、名導,比較難有持續性的報導。影展開跑前,外國人士最常閱讀的PRAGUE POST有做了一篇報導,推薦了一些有英文字幕可看的影片,將它視為當週布拉格值得推薦的文藝活動看待。但影展結束、公布得獎結果後,當地日報LIDOVE NOVINY則做了4版的專輯報導,據捷克的台灣留學生轉述,評價多為正面。




...............




五、總結




(一)捷克最盛大的影展是每年七月初在捷克西境的溫泉小鎮舉辦的卡羅維法利影展(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它不僅名列國際製片人協會的「A」級影展之中,甚至被某些影人視為坎城、柏林、威尼斯之後的第四大影展。至於在首都布拉格,每年固定舉辦的影展,包括了一月底的Fabio影展,它有點類似台灣的金馬國際影展,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綜合式觀摩影展,在國際上沒什麼重要性與知名度,但卻是布拉格影迷的年初盛事。另外在三月份則有歐洲電影節,大約會有40部左右的影片參展。另外,每年四月底配合布拉格國際書展,也會舉辦一個小型的文學電影展。「四海一家」國際人權影展在放映規模上(戲院數量與觀眾總數)還沒有Fabio影展來得大,但由於本身的特色足夠,立意明確,反而成為布拉格最具國際知名度與代表性的影展。這說明了一個「國際」影展最重要的不見得是影片的參展數量,而是自身的性格與定位。




(二)但是作為一個專題性影展,它的競爭對手就是其他國家的同形影展。布拉格「四海一家」國際人權影展雖然舉辦至今只有5年,但已經快速發展為歐洲最大的人權影展,超越了已有九屆歷史的莫斯科人權影展。究其原因,一來是有國際知名人權鬥士、文人總統哈維爾的支持與背書,二來布拉格人權影展不僅在影展專業部分進步得很快,也慷慨地將它的經驗與影響傳播到布拉格、甚至捷克以外的地區,而沒有一般影展自我侷限的狹隘,也讓它的知名度與形象,得以快速地散佈。




(三)它的進步,在一些周邊事務就反映得出來,例如從過往單張海報型的陽春節目單,到本屆製作出符合國際影展需求的英、捷文對照特刊;影展官方網站也比過去更富機動性,而且設計美觀;甚至招募志工投入服務工作等,都有長足的進步。我們也可以從外界的評語、反應中得知其進步,例如本屆國際評審即對媒體表示:儘管這個影展對影片資格重重限定,既要符合人權議題,又必須是紀錄片,但對影片水準的篩選顯然毫不馬虎,進入競賽的作品,素質都相當高(另一個證據則是所有台灣報名的影片皆未入選)。此外,根據統計,觀影人次也有大幅成長,從第三屆的9600人,第四屆的18500人,迅速成長到本屆的25000人,對一個需要同樣「有心」的觀眾支持的專題性影展而言(尤其它的題目又這麼「硬」的情況下),算是成績斐然了。




(四)至於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以「國際」影展的水準來要求它,那麼它的接待處功能(包括貴賓、媒體)太薄弱,機動性不夠,很難滿足立即性需求。但是我覺得最嚴重的還是場地問題,部分場地太小,設備不足,連帶影響了影片的放映品質與觀影人次,甚至某些場地因為太小,按規定持貴賓證也不能直接進場,而必須先通知貴賓服務處代為處理、索票,但如此一來,又要大費周章(按我的經驗與作法,我還是持貴賓證至每個場地看片,並沒有發生不能直接進場的情事,也因為並未出現爆滿的情況,所以都有座位)。另外,就是太多場次沒有英文字幕(11個場地,僅有兩個小型放映場所每一場都有英文字幕或發音),就一個國際影展而言,似乎不太尋常,也不夠國際化。不過就我的觀察,布拉格人權影展到訪的外賓其實不多,按官方數字,連我在內,總共也只有41位外賓(包括評審,而且實際抵達人數應該不到40人)。因此,它可以說在邀請與徵選影片上,十足國際化;但在映演這方面,還是接近地域性影展,比較強調在地觀眾的便利。




(五)不過最值得肯定的還是布拉格「四海一家」人權影展清楚地建立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它想透過影像來傳遞人權、民主與反暴力的訴求,除了清楚地反映在所選擇的作品上,也透過有心的展覽、座談,甚至人權獎項的頒發,而讓影展不只是影迷的欣賞活動而已。我個人即從親臨影展當中得到不少震撼與啟發。它還有相當的成長空間,相信它的特色若能一貫維持下去,其重要性將與日遽增。


官方網址:http://www.oneworld.cz

没有评论: